關嶺自治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系列報道之四

緊扣“兩不愁三保障” 提升生活幸福感

2020年01月20日09:16  
 

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既是底線性任務,承載著厚重的民生期待﹔也是一塊“試金石”,檢驗著脫貧攻堅的質量、成色。

近年來,關嶺自治縣嚴格對標對表中央脫貧攻堅要求,將脫貧攻堅舉措精准到個人,統籌到村寨,讓“兩不愁”真不愁,“三保障”有保障,打響了一場高質量的脫貧攻堅戰。

吃穿不愁“摘窮帽”

“多虧國家政策好,在我全家生活陷入困境時,扶貧干部不僅幫我申請了低保,還常常給我送來一些生活用品,讓全家人生活有保障。”頂雲街道辦安馨社區搬遷戶馮忠進談起國家的扶貧好政策,心裡充滿感激。

2016年,馮忠進從新鋪鎮新龍村搬到安馨社區后,在城裡做起了水果生意,剛開始一家人生活過得還算穩定。不料2018年馮忠進患了中風,手腳肌肉萎縮,家裡失去了主要勞動力,僅靠妻子在社區扶貧車間工作,獲得微薄的收入,全家人生活陷入困境。

幫扶干部走訪了解情況后,主動幫助馮忠進辦理了低保,同時通過社會救助補助等政策送來基本生活物資,保障他一家六口人的吃、穿問題。

社會保障兜底政策,只是關嶺自治縣解決貧困人口“兩不愁”問題採取的措施之一。

為確保全縣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關嶺自治縣深入實施產業扶貧、轉移就業、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政策,同時提高農村低保等社會救助補助標准。

在產業扶貧方面,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實現“村村有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全縣投入8.5億元發展產業,覆蓋帶動貧困農戶23465戶,確保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為貧困人口穩定實現“兩不愁”打下良好基礎。

在就業保障方面,圍繞省內外企業用工需求,開展技能培訓16233人次,就業9641人。與青島市城陽區、貴陽市觀山湖區建立協作關系,貧困勞動力輸出和轉移就業38027人。整合資金建成22個扶貧車間,吸納就業750人。整合資源開發公益性崗位、機關單位扶貧專崗、就業扶貧援助崗位等3148個。

社會保障方面,目前,全縣納入低保、特困供養貧困人口16299人,2014年以來,及時足額發放低保、臨時救助、特困供養等民生保障資金3.04億元,其中發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289.65萬元。

此外,為保障貧困人口喝上“放心水”,關嶺自治縣全面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目前,全縣26.13萬農村人口已基本實現飲水安全。

教育扶貧“拔窮根”

崗烏鎮中心村平地組的輟學學生楊梅,初三沒讀完,便輟學離家到雲南麗江一所美容院打工。

“母親離家走了,父親在家務農,3個弟妹讀書就靠爺爺奶奶撿廢品供著,我作為大姐,要賺錢養家。”說起當時輟學的原因,楊梅臉上表現出無奈。

單親環境、家庭困難、孩子眾多,成為農村大部分留守兒童輟學的原因,楊梅也不例外。為了讓她返校完成學業,村裡的扶貧干部無數次登門與其父親交流,闡述孩子讀書的必要性。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做通思想工作。

在扶貧干部與其父親的勸說下,楊梅同意回到關嶺就讀縣綜合性高中中職部的美容專業。如今,第一學期已經結束,楊梅臉上笑容漸漸多了,也不再有輟學的念頭。

“我要專心學好技術,畢業后才能找到穩定工作,真正為家裡減輕負擔。”說起校園生活,楊梅滿是感激。她除了每年獲得2000元的助學金之外,生活費、學費、書本費與食宿費全免,在校就讀一年半后,將到與學校簽訂聯合辦學的上海永琪集團進行實習,將獲得每月3500元的保底工資。

楊梅命運的改變,得益於關嶺自治縣全面打贏“教育保障”殲滅戰,做好“控輟保學”工作。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在打贏“教育保障”殲滅戰中,關嶺自治縣堅持把教育扶貧作為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工程,確保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不失學不輟學。

精准資助無遺漏,教育資助政策精准落實、不漏一人,農村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營養餐改善計劃全覆蓋,2014年以來,全縣兌現教育資助資金40余萬人次2.3億元,營養餐改善投入1.29億元覆蓋33萬人次。

控輟保學無死角,落實好“七長”負責制,運用社會輿論和法治手段,做好“控輟保學”工作,勸返473名失學輟學學生,對不適宜隨班就讀的,採取技術培訓、實踐教育、特殊教育、送教上門等方式,全面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平等享受教育權利,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就讀職業院校346人。

社會助學顯真情,雨露計劃、春暉助學計劃、國酒茅台·國之棟梁等社會各界公益助學聚焦貧困學生,累計資助6458人次1131.8萬元,為貧困學子完成學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醫療保障“脫窮境”

在關嶺自治縣花江鎮前鋒村,2018年摘掉了“貧困帽”的陳紀寬一家,在去年底卻又突遭橫禍:陳紀寬唯一的兒子陳立俊患有心臟病,急需手術,需要20000元醫療費。

“摘帽不摘政策”——正當陳紀寬全家人被兒子的重病壓得喘不過氣來時,健康扶貧措施及時到位,伸出“援手”。經過多重醫療保障報銷支持,幫助陳紀寬報銷了大部分的醫療費用,解了燃眉之急。

因病致貧是扶貧路上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辛苦奔小康,大病全泡湯。”而類似陳紀寬這樣的脫貧邊緣戶,能從因病致貧的重壓下“翻身”,正是關嶺自治縣精准發力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成果。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關嶺自治縣按照“看病有地方、有醫生、有制度保障”要求,把醫療保障作為致貧、返貧重要防線。

制度先行,強化宣傳確保貧困人口100%參加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全面落實參合資助政策、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報政策,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服務。2014年以來,貧困人口住院就診75577人次,產生合規費用2.89億元,報銷補償2.43億元。大重慢病患者家庭醫生簽約5858人。

建強陣地,新建、改擴縣醫院、疾控、婦保等5個縣級醫療衛生項目,推進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現有各級醫療機構197個,專業技術人員953人,鄉鎮衛生院至少有1名執業醫師和1名全科醫師,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村醫,滿足了群眾就醫需求。

改革創新,按照“五不變、五統一”原則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延伸。市醫院派出9人的管理團隊成員和31人技術骨干團隊,整體托管縣醫院,“三甲醫院整體托管縣級公立醫院”為全省首例。

安居工程“換窮窩”

沙營鎮大田村村民李剛,曾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他住的瓦房搖搖欲墜,夏天漏雨、冬天漏風。2017年,經當地政府鑒定為危房后,他獲得了6萬元的危房改造款,自己加上4萬元,在原址重建起了磚混結構的平房。如今,他住進新建的安全住房裡已經兩年多時間了。

走進大田村,嶄新的民居、平坦的連戶路、潔淨的廁所,過去破破爛爛的房屋全部實施了危房改造工程。短短幾年時間,房屋破敗、柴草亂堆、污水橫流的寨子,蛻變成為美麗的新農村。

大田村是關嶺自治縣推進農村危房改造的一個縮影。

過去,在關嶺,很多山區貧困群眾居住的房屋由於年久失修,坐在家裡就能看星星、晒太陽,特別遇到下雨天,屋裡屋外,少不了被雨淋。

安居才能樂業,住房安全既是“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廣大群眾擺脫貧困、邁向小康的關鍵一步。

為改善困難群眾住房條件,自2018年6月開始,關嶺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印發《關嶺自治縣農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的通知,全面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行動計劃,同步推進改廚、改廁、改圈的“三改”工作。

為此,在全面打贏“住房安全保障”殲滅戰中,關嶺自治縣按照“應改盡改、應改必改”要求,實施農危改15950戶(貧困戶11069戶),其中,2017年起,按現行補助標准改造2937戶,兌現補助資金8655.4萬元,統建公租房、修繕公產安置房235套,實施9394戶老舊房屋透風漏雨整治,開展住房安全評定19458戶,對危改房、老舊房進行“挂牌”管理,依法整治子女有安全住房,而老人住危房現象。

安居樂業是每個人的夢想。為解決更多貧困群眾住房問題,關嶺自治縣全面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6年至2019年,全縣共完成易地搬遷22140人。

“現在缺啥有啥,住房通過危房改造煥然一新,自來水通到了家門口,孩子讀書全免費,醫院看病可報銷,村裡養牛產業有收入,老百姓最期盼最急需的問題都解決了。”這是記者在關嶺自治縣各鄉鎮農村採訪時,聽到的農民內心最真實的聲音,近年來,通過打贏脫貧攻堅戰,關嶺自治縣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了。(范成榮 伍水清 高智)

來源:安順日報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