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阡茶園 |
三八國際婦女節期間,石阡縣有這樣一群人堅守崗位,默默奉獻,心細如發地傳承工藝,用豪邁的氣魄開拓市場,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她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巾幗力量”。
“雙手採茶就是眼睛要跟著手轉,左手採就跟著左手方向看,右手採就跟著右手方向看,眼睛跟著手轉,而且要注意不要採摘殘次葉子......”
時在仲春,陽和方起,正是春茶採摘的好時節,走進石阡縣五德鎮桃子園村苔茶生產基地,當地茶農正搶抓時令採摘茶芽。在茶園裡正在給採茶工講授雙手採茶的田洪玉格外引人入目,大家全神貫注聽講,學習採摘茶芽技巧。
“以前我是用一隻手採茶,一天隻能採兩斤多,后來慢慢的學會兩隻手採茶,一天就能採五斤多茶芽,而且質量和產量都提升上去了。”石阡縣五德鎮桃子園村茶農周文芝學習了雙手採茶技巧后這樣說道。
田洪玉從小生活在石阡苔茶發源地環境中,身邊絕大多數人都是種茶人,自己的祖輩父輩也是種茶人。長時間的熏陶磨煉,種茶長輩們的精心指點,如今,已成為了職業茶業人,幾年前還注冊組建了貴州芊指嶺茶業有限公司,邀約周邊的村民共同發展。田洪玉透露,傳統的手工茶是高端石阡苔茶的靈魂,石阡苔茶手工制作技藝獨特,殺青、攤涼、打篩、復灰等環節層層緊扣,炒制要經過“三炒三涼”工序,從茶青到手工茶成品耗時6個小時。純正的手工石阡苔茶栗香濃郁、口感佳、好喝耐泡,高端市場供不應求。
貴州芊指嶺茶葉有限公司負責人田洪玉介紹,手工做出來的茶和機械加工出來的,機器加工的茶泡兩至三泡就沒有味道了,手工做出來的名優茶可以泡六泡都還有味道,栗香濃郁也很濃,雖然現在用現代化機械加工生產,但是手工茶這個技術還是要傳承下去,這是手工茶制作工藝不能丟。
隨著茶葉種植面積的逐年擴大,茶葉產業蓬勃發展,加工茶葉的原材料豐富,機械化大規模的加工生產成為了茶葉產業發展必然。作為從事茶葉生產20多年的田洪玉,盡管對手工茶情有獨鐘,但面對大批量的茶青下樹,她也隨波逐流,引進茶葉加工機械設備,研發高品質大宗茶技術,借助機械化設備大規模加工大宗茶,熟練掌握茶葉加工機械設備性能,最大限度讓所生產出來的茶葉產品接近手工茶品質。2020年,在田洪玉的全程跟蹤指導下,貴州芊指嶺茶葉有限公司所生產的120萬噸茶葉全部銷售一空,在新疆、內蒙古、山東等市場深受青睞。
貴州芊指嶺茶葉有限公司負責人田洪玉介紹,桃子園這個地方屬於石阡苔茶發源地,現在桃子園村茶葉產量發展起來了,就需要機械加工,盡管用機械化加工,也要保証茶葉的品質和口感不變。
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村民張仕慧,勤勞朴實,博愛善良。這些年,夫妻倆攜手奮進干事創業,種植蔬菜、瓜果、食用菌,養殖生豬、肉牛,一路艱辛一路積累經驗,多年創業探索石阡竹編傳統工藝開啟了致富閥門。在發展石阡竹編傳統工藝創業路上,張仕慧四處走訪竹編老藝人,到處拜師學習竹編工藝,粗糙到背簍、晒席、簸箕等日常勞動用具,精致到竹籃、花籃、果盤等程設擺件,她都熟練掌握編織技巧。張仕慧還邀約竹編老藝人入伙加盟,共同發展竹編產業。
“我辦這個竹編廠,就把這些所有傳承老人請到廠裡,給大家提供地方和原材料,讓他們傳承工藝的同時,竹編產品又能賣出去又能賺錢。”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村民張仕慧說。
自從建起了龍塘鎮慧萍竹韻編織廠,張仕慧把所有心思都放在石阡竹編傳統文化弘揚、產品研發、市場營銷等方面,一門心思將手工竹編產品銷售出去,讓大家懷揣手藝賺錢。
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村民張仕慧介紹,竹編產品不光是茶葉用具,也還有家庭裝飾,還有酒店裝飾,這些市場都很大。通過走出去交流學習,與外界對接洽談,找准固定訂單銷路,把產品變成商品,隻有加工生產不夠快,沒有賣不出去的產品。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石阡縣正是有張仕慧、田洪玉、郭太瓊等一群女強人,在各領域平凡崗位上為了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敬業奮斗,發揮好婦女“半邊天”作用,才有石阡縣實現減貧摘帽的精彩退出,才有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廣大婦女將以巾幗不讓須眉的豪情建功立業,充分展現了新時代女性風採。(圖/文 代忠國、楊文美、冉玉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