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初,關嶺自治縣崗烏鎮毛草坪村並不算冷,紅白相間的民居錯落有致,家家戶戶門前院落干干淨淨,村裡的布依族婦女聚在一起制作著獨具民族特色的衣料,說著笑著談論昨日今朝。
毛草坪村是個布依族村寨,位於關嶺自治縣崗烏鎮西南部,土壤以荒漠化為主,人均耕地面積隻有0.69畝,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8戶678人,屬一級貧困村。
“現在你們看到的這一條條水泥路,以前都是泥濘小路。娃娃讀書要凌晨5點就起床,挑著夜燈走兩個小時的山路來讀書。”毛草坪村黨支部書記陳興木回憶以往感慨地說道。
改變從2014年開始。按關嶺縣委安排,從2014年開始,關嶺民族高級中學定點幫扶毛草坪村。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毛草坪村的基礎設施得到了逐步改善。
“別看現在水管直通家家戶戶,可在幾年前,大山裡的百姓飲用水根本得不到保障。”關嶺民族高級中學校長勾忠光告訴記者,學校出資5萬元並協調了縣水務部門到該村進行調研,而后與水務部門一起,把水管連接到家家戶戶,讓百姓喝上了健康水、幸福水。
“現在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每個小組,每家院落干干淨淨,鄉村文化廣場功能完善,這樣好的條件在幾年前真的想都不敢想。”陳興木介紹說,關嶺民中和村委干部一起努力,爭取來資金幫助該村修建了通組路,安裝太陽能路燈,改造農村電網,修建了文化服務中心。
如今,毛草坪村262戶1256人實現飲水工程全覆蓋﹔光伏扶貧項目已實施14戶,平均半年發電量約為3000度﹔累計完成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48戶﹔實施串戶路、庭院硬化4萬平方米,交通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同時毛草坪村安裝了太陽能路燈214盞﹔1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安裝了廣電網絡電視。此外,該村還辦起了小學、幼兒園,修建了文化活動廣場。百姓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真正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
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的取得來源於黨建引領。為將“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關嶺民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和黨員干部的帶動作用,幫助毛草坪村發展起了果蔬栽培基地和魚塘養殖等產業。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和根本路徑。2017年以來,毛草坪村堅持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駐村工作隊走訪農戶,流轉土地,發展了300多畝蔬菜和經果林種植基地,讓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同時,關嶺民中時常派出教師到毛草坪村進行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及家政服務等技能培訓,逐漸形成了分類培訓、定期培訓相結合的農業人才培育機制,造就優秀的農業服務隊伍和農村新型職業農民。
“學校採取校農結合的模式,對我們的蔬菜、水果和村民養殖的家禽家畜進行收購,所以我們村養殖和種植的農產品都是不愁銷路的。記得有一年我們的西瓜兩周內就售往學校十萬多斤,一天就送了三頭豬到學校,既保障了學生的營養餐,也保障了農戶的收益。”陳興木說。
除了黨建引領、產業扶貧以外,關嶺民中的老師大多數都與毛草坪村的1到2戶農戶有對接幫扶聯系,每年該校會派出支教老師來毛草坪小學支教,為這裡的孩子送學上門,幫村民找出路,謀發展,講政策,主動為村裡上中學的孩子聯系學校,保証每一個孩子都有書讀。
“以前我們這兒孩子要挑馬燈、走山路才能到學校讀書。整個學校160多個學生,才有4個老師。學生們吃不好,老師們也很心痛。現在好了,師資力量充足,隻要肯讀書,就能夠免費讀關嶺民中,成績好的考上大學還有補貼獎勵。”陳興木高興地說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毛草坪村順利完成了“貧困村出列”的各項指標,全村貧困人口發生率為2.07%,低於省定貧困發生率3%的標准,達到“出列”標准。(陳婷婷 詹艷)
來源:安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