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嶺駐村干部陳慶鬆:

生命,定格在脫貧攻堅一線

2020年01月17日10:09  
 

陳慶鬆走了,帶著他未盡的事業和牽挂永遠離開了我們。

時間定格在這一天:2020年1月13日,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關嶺自治縣新鋪鎮新龍村駐村干部陳慶鬆,在全縣脫貧攻堅“脫貧摘帽”最后關鍵時期,突發急性白血病,在醫院救治無效,年僅46歲……,追隨著陳慶鬆的足跡,記者來到他生前工作過的新龍村、戰斗過的易地扶貧安置點,聽鄉親、戰友和同事講述陳慶鬆生前的故事,他們用一段段深情回憶,勾勒出一名扶貧干部的本色與為民初心。

他是脫貧戰場上的好戰士

“這段時間是縣裡‘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我不能拖大家后腿。”陳慶鬆生前的話,依舊清晰地記在大家心裡。

1月6日,關嶺自治縣正值“脫貧摘帽”最為關鍵時期,全縣干部群眾繃緊心弦,鼓足干勁,做好全縣“脫貧摘帽”最后准備工作。

而就在這一天,陳慶鬆突然感到身體不適,以為只是普通感冒,沒過多在意,作為縣生態移民局下派到新龍村脫貧攻堅駐村干部,他與其他扶貧干部一樣,一根心弦緊繃著,在村裡走訪貧困戶、整理貧困戶的資料、檔案,做好“減貧摘帽”最后准備工作。

“1月7日,去走訪貧困戶,大伙兒發現他精神不太好,紛紛勸他去醫院檢查,而他卻說,現在是關鍵時期,不能拖大家后腿,等檢查結束后再去。”同為縣生態移民局下派新龍村駐村干部的馬成程,憶起堅持帶病上陣的戰友陳慶鬆,既惋惜又敬佩。

“第二天,病情加重,連走路都感到吃力,我陪著他到村裡診所打了針后,他堅持到易地扶貧安置點走訪搬遷戶。”馬成程說,同事們都勸他先休養,但他非要堅持。

站好崗,守好最后一份責任。1月11日,陳慶鬆帶病堅持到周末,才到縣人民醫院就診,當時病情已經惡化,連夜轉院到貴醫附屬醫院。

1月13日晚7時許,這位長期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基層干部,經搶救無效,永遠離開了我們。

“前些年做水庫移民工作,后來又趕上國家脫貧攻堅,他工作20多年,有多半時間都在基層扶貧一線。”據關嶺自治縣生態移民局原副局長陳永文介紹,從2011年駐村到2020年,過去的10年間,陳慶鬆常年奮斗在基層扶貧工作一線,他先后在新鋪鎮大盤江村、普利鄉馬馬崖村、新鋪鎮新龍村開展過駐村工作。

“他還沒看到國家宣布關嶺脫貧摘帽的那一刻,自己卻先倒下了。”陳永文為陳慶鬆的突然離去感到惋惜。

他是同事口中的好戰友

“陳慶鬆性格直爽干脆,愛憎分明,與同事相處和藹友好,不是他負責的村民組,隻要能幫上忙,都會主動上前分擔。”與陳慶鬆共事十四年,平常相處的點滴讓陳永文終生難忘。“那一碗素粉,一瓶礦泉水,我這輩子都忘不了。”

2019年7月,陳永文到所負責的楊柳組開展走訪工作,早上出門,直到中午還沒走訪完包保貧困戶,想到村裡離村委遠,決定一次性走訪完,再回到村委吃午飯。

下午2點多,正當陳永文感覺到肚子餓時,他看到陳慶鬆手裡提著一碗粉和一瓶水,迎面向他走來。“楊柳組離村委近5公裡,陳慶鬆又不會開車,就那麼走路給我送來吃的,當時我心裡真的很是感動。”

“他做事既踏實,敬業,又富有激情。無論安排什麼任務,他都盡職盡責,按時保質的完成任務。因為工作扎實,哪門哪戶什麼情況,他了如指掌,在村委工作會上,也總能結合工作實際,提出許多合理化的建議。”新龍村駐村第一書記陸鳳友提及陳慶鬆生前工作的種種表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新龍村納朵田組的村主任助理盧朝富,與陳慶鬆共同負責一個村民組,談起他生前做群眾工作時認真負責的態度,豎起了大拇指。“陳慶鬆來駐村時候,納朵田組還剩下十余戶農戶沒有搬,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他每天挨家挨戶、不厭其煩地走訪,設身處地地站在群眾的角度考慮,打比方、舉例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后成功搬遷。”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群眾搬到城裡的易地扶貧安置點,陳慶鬆的工作重心轉向了如何做好群眾的后續扶持工作。

新鋪鎮作為距離關嶺縣城相對較遠的鄉鎮,有1個多小時的車程。陳慶鬆平時工作,一半時間吃住在村裡,參加村指揮所的工作會議,整理“一戶一檔”資料,一半時間又要奔波在各個安置點開展搬遷戶群眾工作,陳慶鬆不會開車,往返村裡與安置點,每次都是乘坐城鄉班車。

“陳慶鬆兩頭都要兼顧,不僅沒有落下工作的進度,還沒有怨言,能夠嚴格遵守扶貧工作組各項紀律規定,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事來做,這種敬業精神值得學習。”新龍村村級脫貧攻堅指揮長李成感慨說。

他是貧困群眾心裡的好干部

“群眾工作無小事”。陳慶鬆自負責新龍村納朵田組以來,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對他包保的搬遷群眾,一年時間來,無數次登門走訪,關心群眾生活上的點點滴滴。

“上個星期還來家裡貼了連心卡。那麼好的人,怎麼說沒就沒了。”知曉陳慶鬆逝世的噩耗,他所幫扶的搬遷群眾馮忠進臉上難掩悲傷,他指了指身下坐著的沙發說道,“陳大哥真是好人,家裡的沙發、桌子、電飯煲、電磁爐都是他買的,他想到我癱瘓在家生活困難,不僅幫我申請了低保,來走訪時,還常常給我帶來大米。”

馮忠進原先做水果生意,2018年患了中風,手腳肌肉萎縮,家裡失去了主要勞動力,就靠妻子在社區扶貧車間工作,取得微薄的收入,全家人生活陷入困境。

陳慶鬆在走訪了解到情況后,自己花錢為馮忠進家裡買了基本的家具家電,他每月至少要來馮忠進家中走訪兩三次,發現生活有困難了,總不忘帶些糧油來。

“我平時工作較忙,娃娃的學校裡有什麼補助政策,陳大哥都會及時通知我,我沒有時間去學校簽字,他就把資料帶到幼兒園給我簽,然后又送去學校。”搬遷戶朱艷家裡的大女兒就讀縣城的思源學校,她在幼兒園當保育員,白天工作忙,為了讓教育扶貧政策的宣傳到戶到人,陳慶鬆總會不辭辛勞第一時間把信息告知朱艷。

“小陳走得太可惜了。”搬遷戶賀廷梅老人說起陳慶鬆來連連嘆氣。她說,陳慶鬆每個月都要上門走訪多次,這裡的搬遷群眾都認識他,而他盡職盡責開展群眾工作的精神,得到老人的認同和稱贊。

如今,在關嶺自治縣干部群眾中,有一段談話代表了大家的心聲——

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陳慶鬆光榮站好了最后一班崗。

如今,陳慶鬆走了,但他的事跡和精神將激勵著更多基層扶貧干部在艱巨的脫貧攻堅決戰中砥礪奮進,為全縣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凝聚強大正能量!(伍水清 高智)

來源:安順日報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