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纳雍:抗击疫情复产两不误 绣娘巧手“绘”就幸福生活

2020年03月03日14:21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刺绣工艺品。王正阳 摄
刺绣工艺品。王正阳 摄

走进纳雍乡猪场乡弯子村富纳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车间,看到的是一派有条不紊却又忙碌的景象,戴着口罩的绣娘们各司其职,分头压褶、穿珠、画蜡、缝制……墙壁上的公仔、包包、扇子等蜡染刺绣工艺品相映成趣,成了一道风景。

近年,猪场乡不断挖掘苗族文化底蕴,大力扶持民族文化企业,解决当地苗胞就业难题,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民族文化产业成为脱贫攻坚助推器。

弯子村是苗族聚居村寨,大部分苗族妇女懂蜡染刺绣,她们的苗族服饰图案里,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一直以来,当地苗胞局限于传统制作工艺,习惯自给自足,蜡染刺绣未能形成产业。

2019年,猪场乡对接民革苏州市委和纳雍县民宗局,协调资金57万元,成立富纳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绣娘黄梅领头,原驻村干部肖娟帮扶,一群苗族绣娘“合作”,成就了一个“工艺社”。

合作社成立后,乡党委政府第一时间联系了一大批订单,其中有妈祖香包小挂件,有新中国成立70周年挂件。“小挂件制作比苗族服饰制作简单、方便,销路有保障,产品一寄出去,钱就到账。”黄梅说。

目前,富纳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天都有数十名苗族妇女务工。

苗族服饰上都有蝴蝶图案——相传,古代有条鱼在水里吐了12个水泡,鱼不会孵化,飞过的蝴蝶就将水泡带到森林里,让一只鸟把它们孵化成十二生肖。所以,苗族崇拜蝴蝶,将其绣在服饰上。

苗族服饰只有苗族能穿戴,市场需求有限。黄梅转移生产重心,将传统制作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开发融入苗族文化元素的新产品,一步步打开市场。“把蝴蝶图案绣在公仔、包包、围巾、窗帘上,客户才会多,市场才会大,才能把合作社做强。”黄梅说。

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弯子村以蜡染、刺绣为主的作坊及合作社冒出了3个,直接带动50多名苗族妇女就业。猪场乡党委书记高扬说,“我们不仅帮其搭平台、建机制,还帮找销路,让苗族文化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杨英 李龙举 王正阳)

点击查看人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