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建校70周年”系列報道(一)

貴州民族大學:發揮人才智力優勢 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龍章榆

2021年05月14日14:19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民族大學在三都縣中和鎮設立鄉村振興研究基地。金玻攝
貴州民族大學在三都縣中和鎮設立鄉村振興研究基地。金玻攝

【編者按】70年篳路藍縷,70年弦歌不輟。作為新中國創建最早的五所民族院校之一,貴州民族大學自建校以來,始終緊跟時代腳步,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培養少數民族優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貢獻。5月17日,民大將迎來建校70周年,人民網推出“貴州民族大學建校70年”系列報道,全面呈現學校70年來的建設與發展。

煥然一新的美麗村庄,蓬勃發展的富民產業,洋溢著幸福笑臉的群眾……行走貴州省鎮遠縣,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甩掉了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標簽”,昂首闊步邁向全面小康新生活,每個人都信心滿滿。

“脫貧攻堅是民生工程,更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各部門必須以‘一盤棋’的思想,發揮自己的優勢和能量,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貴州民族大學信息與數據中心副主任黃介武說。

作為民大駐鎮遠縣扶貧工作隊隊長,2018-2020年期間,黃介武曾帶著自己的6名隊員,在鎮遠攻堅最貧困村寨,啃“最難啃骨頭”,助力該縣如期實現脫貧目標。2021年4月27日,民大繼續派出12名駐村干部,扎根鎮遠基層,為該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貢獻新的“民大力量”。

事實上,與鎮遠縣結對幫扶,只是貴州民族大學充分發揮高校人才智力優勢,助力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70年來,貴州民族大學始終堅持立足貴州、服務民族地區、服務國家戰略和特殊需求,扎根基層、建設桑梓、服務人民、報效國家,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堅持問題導向 深入推進共建合作  

取馬尾、繡圖案、挑絲線、補紋樣……這是貴州馬尾繡傳承人韋應麗每天工作時必不可少的環節。隻見她將1根白色絲線和5根馬尾搓在一起,不一會兒,一根類似琴弦的預制繡花線完成,憑借著精湛的繡技,一幅幅繡品在她手中栩栩如生。

“自從民大在三都建立了教學實踐和研習基地,為水族馬尾繡的設計和產品研發帶來了很多新想法和新思路。”韋應麗說。位於月亮山、雷公山腹地的貴州省三都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而有著上千年歷史,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的水族馬尾繡,則是三都縣民間水族婦女獨門手工刺繡絕活。

然而,由於馬尾繡的制作過程繁雜,成本昂貴,在產品化的過程中缺乏設計和創新,致使該產業在發展中遭遇瓶頸,如何讓這份“指尖產業”實現新的發展和突破,成為當地干部和群眾共同的期盼,而這份期待,在民大和三都縣的合作共建中看到曙光。

2020年12月21日,貴州民族大學與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秉承“優勢互補、協調創新、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原則,共同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當天,民大還在三都挂牌成立了“博士研究生研習基地”“碩士研究生研習基地”和“大學生教學實踐基地”,聚力鄉村振興、民族團結、文化傳承、社會治理、鄉風文明和生態保護等各方面,攜手將教育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把教育元素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能元素,這也為馬尾繡的創新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在貴定縣,貴州民族大學與貴州賽博盟微粉工業有限公司共建的產學研創新基地正在高效運轉。該基地充分發揮了民大在礦產資源加工方面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優勢,積極推進重晶石提質、包覆性重晶石、礦山廢水綜合利用等多個項目轉化,在重晶石資源提質及綜合開發利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學校還結合地方和企業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戰略性、前瞻性、關鍵性的科學技術研發,形成知識產權,獲得科技成果,為地方和企業發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在鎮遠縣,貴州民族大學與鎮遠縣人民政府共建“鄉村振興學院”也結出累累碩果。2018年以來,該學院以“扎根本土,服務民生,因需而智,問需育人”為建院理念,立足鎮遠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求,通過現場教學、創業指導、實地觀摩等形式,開展了產業培訓、技術服務、產銷對接、基層黨建等多方面工作,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為該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強大的人才保障。

“高校的目的在於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通過合作共建,學校可以及時了解地方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用人方案,地方和企業也可以通過高效的管理模式及運營理念,及時查找自身的不足,進而實現優勢互補,互惠共贏。”貴州民族大學校長王林表示,作為貴州省重點建設高校,學校建校70年來,始終堅持發揮黨和政府“智囊”的作用,瞄准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創新導向,深入開展校地、校校、校企、校團、校警等五個合作共建。

截至目前,貴州民族大學已經與全省60多個市(州)、縣(市、區)建立了緊密互惠的校地合作關系,把教研與實訓的課堂延伸到田野、工廠和社區,推動師生走向扶貧扶智、文化建設第一線,培養了大批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發力學術科研  著力打造反貧困“智庫”

“反貧困智庫要發揮作用,一是要有長期合作、結構合理的專家團隊﹔二是要上接天線,參與國家層面脫貧攻堅理論研究與實踐﹔三是要下接地氣,開展扎實的田野調研﹔此外,還應有舉辦和參與國內外重大學術會議的豐富經驗,以及轉化研究成果、提交政策建議報告的能力和通暢渠道。這些都是我們這些年努力發展並初顯成效的領域。”說起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建設與反貧困研究院的常規工作,院長黃路如數家珍。

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示范區和樣板省,在全國的脫貧攻堅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如何更好地推進貴州的扶貧開發工作,亟須探索出更多反貧困的規律及經驗,為國家和省委的重大戰略部署和政策體系改革及完善提供參考。正基於此,貴州民族大學的反貧困智庫建設伴也隨著貴州反貧困事業發展逐步推進。

2011年,在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先生的關心和支持下,貴州民族大學成立了“中國西部社會建設調查研究暨實驗中心”,后更名為“社會建設與反貧困研究院”並獲批“民族地區社會建設與反貧困協同創新中心”。

“目前專家團隊穩定成員有20多人,來自省內外8個研究機構和高校,具有社會學、民族學、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背景,以多學科協作、多地區資源整合為主要特點,團隊成員能在較短時間對研究對象展開理論研究、方法研究、政策研究、行動研究等‘四維一體’的貫通式智庫型研究。”黃路說。 

從2000年“中國社科院重大課題《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四個縣域個案田野調查點之一——貴州省鎮寧縣分課題”開始,團隊成員中的全部或者部分研究人員每年至少共同合作開展一次調研,截至目前,完成了各級各類項目10余項,遞交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 6 份,多份報告獲得國家和省部級領導人批示。出版專著 6本,其中,《政治制度優勢與貧困治理》被國務院參事室與中央文史研究館合辦的《國是咨詢》2018 年7月刊向中央全書推薦,后榮獲2020年國家扶貧辦組織的“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學習研究成果征集活動”一等獎。

專家團隊作為主要學術力量,支持研究院策劃和籌辦了多次關於扶貧與發展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四次參與承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的“生態文明與反貧困分論壇”“生態文明與開放式分論壇”“生態文明與反貧困主題論壇”“生態文明與反貧困高峰會”,連續被評為優秀論壇。

從2017年開始,專家團隊全面參與國家層面脫貧攻堅經驗總結,先后承接了國家扶貧辦委托的在山東、雲南、青海、貴州等地的專項調研,在參與全國脫貧攻堅總結和減貧發展研究領域的工作和成效獲得中國扶貧發展中心的肯定。

“下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我們的主攻方向,立足‘十四五’,我們也將迎接更多挑戰,為此必須不斷拓寬視野,增強系統思維,以更加開放的意識、改革的精神,持續為貴州的社會建設與鄉村振興事業貢獻智慧與力量。” 黃路說。  

攻堅最貧困“堡壘”  讓致富之花開遍苗鄉侗寨

聚焦脫貧難度最大的3鄉(鎮)10村,派出學校22名得力干將,先后投入數百萬元,實施大小幫扶項目157個,這是2016年民大與鎮遠結成幫扶對子以來,貴州民族大學交出的“成績單”。

為了助力鎮遠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民大充分發揮學校在干部培訓、人才培養、科技興農等方面綜合優勢,在產業選擇、村民培訓、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產銷對接、基層黨建等方面開展了系列工作,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基層群眾的“幸福指數”。

“這幾年,報京鄉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規劃、民族文化發展傳承、基層黨建等各方面都實現大踏步前進,不僅寨子更美了,大家的荷包也鼓起來,村民們走在路上都覺得更自信了。”說起報京近年來的變化,該鄉黨委書記何洪道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據了解,報京鄉曾經是國家一類貧困鄉鎮,全鄉共轄6個行政村,11300余人,侗族、苗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9%以上,境內山高坡陡,耕地稀少,土地貧瘠。經濟發展較為滯后,全力解決群眾急愁苦盼的事情,成為民大赴鎮遠幫扶工作所有隊員的使命和初心。

“隻有沉下身去調查研究,才能掌握基層實際情況,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想所急,幫助群眾找到脫貧致富的金鑰匙、解決實際困難的好方法。”在報京鄉報友村駐村近3年的第一書記王勝坤說。

以鎮遠所需,盡民大所能,幫到點子上,扶到關鍵處。4年多的時間裡,貴州民族大學不斷深化“一二六”戰法,通過實施“一個行動”“兩套方案”“六個專項”,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一個行動”,即聚焦農特產品實施“校農結合”行動,把群眾的“菜園子”向高校師生的“菜籃子”轉化,打造農特產品進校園新樣板﹔“兩套方案”指的是通過因地制宜實施以“短平快”為特色的產業扶貧方案,推進花椒、水果、蔬菜、林下養殖、小米及小米酒等產業發展﹔同時實施“基層黨建+創新城鄉社區治理+鄉村振興”長效脫貧方案,構建充滿活力、平衡發展、持久長效的攻堅戰法。

“六個專項”包括了專項規劃、專項培訓、專項扶志、專項助學、專項助困和專項助農。學校結合鎮遠縣報京鄉、金堡鎮民族民間文化和自然資源等特點和優勢,通過“專項規劃”謀篇布局引領發展,“專項培訓”統籌抓好脫貧攻堅相關培訓,“專項扶志”引導群眾轉變思想,“專項助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專項助困”為當地百姓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專項助農”服務農村產業革命。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黨的全面領導,更離不開兢兢業業扎根於基層的駐村干部。”面對鄉村振興更為艱巨的任務,貴州民族大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林表示,鄉村振興工作需講究方法,既要充分發揮高校學科優勢,更要牢記黨的初心使命,加強黨的建設。接下來,民大將會繼續參與到鎮遠及全省的鄉村振興建設中,匯聚更強更大的力量,為實現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增添動力。

(責編:唐杰(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