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坐落於貓跳河沿岸的農家樂。 |
陽春三月,在修文縣洒坪鎮蜈蚣橋村,兩千畝李花競相開放,遠遠望去宛如白雪覆蓋了大地,花香扑面而來,有人說行走在蜈蚣橋,就像在鄉愁的世界裡環游。
蜈蚣橋景區李花開放時間是3月初,花期在二十天左右,而這二十天也為附近的農家樂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最近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游客知道蜈蚣橋李花,而且花開得也越來越好,我們就依托花期和蜜李採摘來經營農家樂,也帶動周邊群眾的農特產品銷售,我們一年收入在20萬元左右。”蜈蚣橋村農家樂老板趙連祥說。
趙連祥提到的農特產品,正是蜈蚣橋村利用千畝蜜李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飼養柴雞的生態養殖新模式。這樣飼養,在提高了果樹、雞蛋附加值的同時,也建立起蛋雞與果林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環。
蜈蚣橋村黨支部副書記孫海說:“很多游客來這賞花在我們農家樂吃到林下養殖的雞后,覺得口感不錯,都會買一些帶走。雞是游客自行挑選,我們幫游客宰殺好,每斤按20元出售,一隻雞價格大概在180元左右。”
近年來,蜈蚣橋村充分利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蜈蚣坡古道之蜈蚣橋”、貓跳河兩岸的蜜李等鄉村旅游資源,大力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圍繞 “一村一品“發展思路,利用“一產”帶動“三產”,“三產”反哺“一產”的發展模式,充分實現“三產“融合。
蜈蚣橋村種植戶劉朝碧說:“我家種植有五十畝蜜李,就今年開花的情況來看,收成應該不錯,去年是受天氣和疫情影響,游客大量減少,隻賺了五六萬元。今年,按五元每斤計算,預計收入在十萬元以上。”
截至目前,蜈蚣橋村全村公共種植蜜李2500余畝,按畝產4000斤計算,今年僅蜜李一項,蜈蚣橋村可增加收入約為500萬元左右。
“我們村以前主要的經濟作物為烤煙和蔬菜等,產能較低,而且需要的工程量較大,不利於長期發展。后來我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建議下,開始試種經濟果樹,也有不少客商看見我們發展得不錯主動前來投資的。”孫海說,“我們計劃將蜈蚣橋兩側的六十畝蜜李進行提質增效,以增加群眾的收入。”
下一步,蜈蚣橋村將充分利用鄉村振興機遇,借助地理優勢,依托旅游資源和農業資源,實現蜈蚣橋村由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華麗轉型。(文/圖 羅竣凌 伍維玉 陳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