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時節,在錦屏縣三江鎮菜園村便團林場鐵皮石斛種植示范基地裡,農戶們正在忙碌著採用貼樹種植的方式將石斛種植在杉木上﹔在施秉縣牛大場鎮滾金老萬畝太子參種植基地上,1萬多畝的太子參長勢喜人,該鎮農技人員正在指導藥農開展病虫害防治﹔在黎平縣孟彥鎮羅溪村天麻種植基地,中藥材專班現場指導天麻種植……黔東南州各中藥材種植基地一片繁忙的春種景象。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黔東南州中藥材種植面積由64.28萬畝增長到109.50萬畝,增長70.34%﹔產值從16.16億元增加到40.92億元,增長153.22%。中藥材產業成為全州最具特色的優勢產業之一。
黔東南州地處亞熱帶潤濕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森林覆蓋率達到67.98%,良好的自然生態孕育了優質、豐富的中藥材品種和資源。全州已查明中藥資源共有2831種,其中藥用植物2656種,佔全省藥用植物3927種的67.7%,佔全國11146的23.83%,是全國、全省道地藥材主產區。
黔東南州是全國最大的太子參、鉤藤、草珊瑚人工種植區,截至2020年底,種植太子參18.5萬畝、鉤藤42萬畝、草珊瑚5.1萬畝。建成200畝以上的種植基地(含林下生態種植基地)193個,面積21.15萬畝。培育了施秉、黃平、黎平、劍河4個10萬畝以上的種植大縣。
規模上去了,還要從“源頭”上保証藥材的品質和質量,黔東南積極開展中藥材品種選育。選育的“黔太子參1號”為貴州省第1個通過審定的中藥材品種。牽頭制定的《太子參種子種根》和《太子參種植技術規范》成為國家標准。制定了系列中藥材省州地方標准,大大推動種植技術由一般種植向規范化轉變。
與此同時,黔東南州全力開展產品認証,積極推進道地藥材品牌建設,積極鼓勵企事業單位開展專利申報和品牌保護。施秉太子參、施秉頭花蓼,劍河鉤藤、雷山烏杆天麻、黎平茯苓、榕江葛根、黃平白及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証﹔“苗醫藥”、“侗醫藥”“從江瑤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天麻、山藥等品種獲得有機認証。太子參和天麻種植技術先后獲得一系列發明專利。
圍繞藥旅結合、藥養結合、藥文結合,實現種植、加工、觀光一體化,黔東南州初步建成5個省級中藥材園區。全州參與中藥材種植生產經營企業121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401個。全州中藥產業累計帶動農戶14.45萬戶55.63萬人。
黔東南州還加強推進中藥材產品由原料鮮銷向加工定制銷售轉變。大力引進和培育加工龍頭企業,全州現有規模化加工龍頭企業49家,年加工干品藥材3.6萬噸,覆蓋種植面積40萬畝,年產值9.82億元。加強“定制藥園”建設,打通中藥材從種植到加工再到終端的流通渠道,全州共申報6家企業,覆蓋種植面積共4.633萬畝。
黔東南州將在國家、省對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和民族醫藥基礎優勢,繼續壯大中藥材產業發展,助力全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楊秀全 楊露 錢仕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