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遷是手段,持續脫貧和致富才是目的。“十三五”時期貴州思南全縣共搬遷8712戶39431人,如何讓搬遷群眾搬出后能穩得住?思南推動易地搬遷公共服務配套、產業就業、社區治理、社會融入等具體措施落地落實,讓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
“這就是城裡人的生活”
每到晚上七點,思南麗景社區廣場就熱鬧了起來,居民們伴隨著音樂跳起了歡快的廣場舞,跳得最熱烈的是2019年從孫家壩鎮雙紅村搬遷來麗景社區的居民趙相蘭。
趙相蘭很喜歡唱歌跳舞,在閑睱時總喜歡與姐妹們在社區廣場跳上幾段。前不久,她還在網絡上自學了腰鼓舞。“沒事就和姐妹們跳跳舞,要不就去社區參與志願服務,很開心,很幸福,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城裡人生活。”趙相蘭臉龐始終洋溢著笑。
麗景社區是思南縣內易地扶貧搬遷最大的集中安置點,安置規模2070戶,8987人,搬遷居民來自全縣27個鄉鎮(街道),從過遠山區搬來城市生活,要實現生活安居,生活方式也要實現改變。思南縣契合群眾期盼,將雙塘麗景社區、塘頭旗山社區等易地搬遷社區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試點,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定社區公約、培養良好習慣、豐富活動載體等工作,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幫助搬遷群眾適應新環境、融入市民新生活。
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豐富多彩、深入民心,僅2020年,思南縣就培育文藝隊伍13支,培養文藝骨干30余人,成立民間社團3支、健身團隊29支,極大地豐富了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搬進新生活,對於走出大山的老鄉們難免有社區的生活不適應。思南加快社區治理步伐,配強社區干部隊伍,選派2名副科級干部分別擔任雙塘麗景社區、塘頭旗山社區黨支部書記,選派14名干部常駐幫扶,配備專職黨務干部5名,選優配強安置點工作力量,形成“黨支部+樓棟小組+樓長+搬遷群眾”四級網格管理體系,搬遷群眾有什麼需求,黨員干部隨叫隨到。
搬遷新生活穩不穩,不僅要看房子硬件好不好,更要看公共服務軟件行不行。在塘頭旗山社區,通過設置警務室,按照“一室一警+1名輔警”標准配備警力,建設好“智能平安小區”。在雙塘麗景社區,社區建立了綜治中心、區警務室、綜治中心室和接待窗口,成立社區聯防隊、生活便利服務組、老年義務監督組,及時調解搬遷群眾的矛盾糾紛。
為更好的引導搬遷群眾規范行為,更好融入新生活,思南還健全群團組織參與機制,組建工青婦、關工委等群團組織36個,經濟組織13個,社會服務組織29個,社區治安巡邏隊13個,設立調解委員會13個,聚焦群眾所需,為社區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
“我在家裡上班了”
“我是從三道水搬遷來社區的,老家條件不是很好,隻能干農活,現在旗山社區開設手工藝制作培訓班,學會了可以拿到家裡去做,每個月的生活費就有了,還可以照顧老人。”思南旗山社區居民蒯智芬說。
前不久,思南旗山社區舉辦手工藝品制作培訓班,聽說學會了制作手藝可以拿回家做,蒯智芬第一個就報了名,在掌握制作手藝后她順利領到了材料,開始了她的居家就業。
旗山社區容納了來自全縣21個鄉鎮425戶1829人,集中搬遷形成了局部的勞動力聚集的優勢。縣人社局和縣總工會搭建平台,幫助社區引進德江佳利富民手工藝品制作企業進駐社區,主要生產各式發箍,經過簡單培訓后,不用出門,搬遷群眾在家就能掙工資,賺錢照顧家人兩不誤。
能致富,就要想方設法為搬遷群眾創造就業創業機會,保障他們有穩定的收入。針對搬遷群眾自身不同條件,思南對搬遷家庭就業情況逐戶排查梳理,依托縣內企業、公益性崗位、就業援助補貼、東西部協作勞務輸出、搬遷戶外出務工等方式,基本實現“一戶一就業”目標。
在雙塘街道麗景社區,社區推行“五業”模式,通過圍繞行業抓摸排、圍繞職業抓培訓、圍繞就業抓組織、圍繞創業抓扶持、圍繞產業抓經營,同時採取“民心黨建+勞務合作社+駐外服務站(聯絡員)”模式,強化組織化勞務輸出,推動社區勞動力就業3501人,自主創業67人,雁歸人員489人全部實現就業
為進一步凝聚各部門、各行業合力,持續加大易地搬遷后續培訓和就業服務力度,2020年,思南縣建成了12個易地扶貧搬遷創業就業服務中心,結合安置點周邊產業發展、企業用工需求統籌確定培訓工種,積極動員在家搬遷勞動力參加培訓,提高搬遷群眾綜合素質和就業技能。同時通過引進扶貧車間、依托產業園區企業、開發公益性崗位、就業援助補貼、東西部協作勞務輸出等方式為搬遷群眾就業提供保障。
“有了三保障,生活才穩當”
易地搬遷,住上好房子只是群眾所需的第一步,要過上好日子,還得看群眾就醫、孩子入學等方面是否有保障、是否便捷。
2020年8月,思南雙塘第二幼兒園秋季招生如期開園。雙塘第二幼兒園屬於搬遷安置點麗景社區配套幼兒園,於2019年建成,可容納容納12個教學班,360名幼兒,是專門為麗景社區2070戶搬遷群眾的子女所建設。
為解決搬遷社區人口規模大,遷入點教育承載能力不足的問題,思南完善教育配套設施,2019年投入800萬元用於雙塘安置點幼兒園的建設,當年開園投入使用。2020年投入500萬元用於板橋易地扶貧安置點幼兒園建設,新建一座4200平方米的幼兒園。開展就學信息大排查,建立完善就學信息台賬。截至目前,思南縣全縣搬遷群眾中無輟學人員,精准轉移縣內就學1762人,跨區域轉移就學1332人。
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麗景社區,思南縣青年志願者協會聯合縣民族中醫院來到社區,開展社區便民義診健康咨詢活動。醫護人員細心地為老人們測量血壓、檢測血糖,並對老人們提出的各種醫療問題進行耐心解答,讓社區老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醫療便民服務。
“通過醫生的檢查,我的血壓有點偏高,醫生檢查過后,讓我慢慢調養,問題不大,身體能一天天恢復正常。”思南麗景社區趙正壽老人說。
“測量血壓偏高的話,我們有藥就給一些普通的基本的降血壓的藥物服用,對於我們現場不能解決的,我們一一登記下來,以備后期他們來我們醫院相關檢查。”現場診療醫生吳志勇表示。
為更如地服務搬遷社區群眾,思南由搬遷安置小區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期為搬遷群眾開展健康體檢、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慢性病送藥,並對大病、慢病和精神障礙患者落實幫扶人員。從縣人民醫院、縣民族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抽派醫療專家組建服務團,分別在全縣易地搬遷安置點開展巡診義診活動,讓搬遷群眾享受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能穩住,后繼服務要跟上。“十三五”期間思南合理配套(新建/改擴建)衛生服務站(衛生室)10個,按標准配置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確保搬遷群眾就醫“零障礙”。與此同時配套建設平價購物超市、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群團服務站等公共服務設施。從2018年起,我縣累計投入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1600萬元,用於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教育醫療配套設施的建設。
“孩子有學上,醫療有保障,房子很漂亮,有了三保障,生活才穩當。”趙正壽老人笑呵呵的說,今年他還加入了社區老年義務服務隊,給社區居民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后,能否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則是下一步的重點,也是檢驗易地扶貧搬遷最終效果的關鍵。思南做好公共服務配套、產業就業、社區治理、社會融入等后繼文章,搬遷入住率100%,義務教育入學率100%、一戶至少一人就業率100%、就醫“零障礙”,離開故土的搬遷群眾,走向了更廣闊、更美好的幸福新生活。(圖/文 黎之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