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六萬五千六百四十三人告別深山苦日子

“海坪模式”讓貧困群眾吃上“旅游飯”

2020年12月17日07:48  來源:貴州日報
 

一排排新居錯落有致,一條條步道干淨平坦,一張張笑臉隨處可見,社區衛生院、學校幼兒園、生活超市、文化廣場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這裡是海坪彝寨——水城縣28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也是水城縣充分發揮野玉海景區成熟旅游資源優勢,將海坪安置點作為“旅游+扶貧”工作重點,積極探索生態旅游扶貧模式的生動實踐。

“現在啊,每天開門就是好風景,按下開關,就能做飯﹔抬腿下樓,就有超市﹔出門幾步,就能上班,真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啊……”趁著下早班吃午飯的間歇,搬遷戶劉碧蘭換下保潔服,一邊開門一邊樂呵呵地說。

今年53歲的劉碧蘭曾是水城縣楊梅鄉白牛村大地頭組的建檔立卡戶,2016年8月,一家四口搬到海坪街道阿婁社區。未搬遷前,交通不便,沒有產業,日子過得很艱苦。如今,劉碧蘭一家不僅住上漂亮的景區房,她和老伴還在社區推薦下一起參加崗前就業技能培訓。

“培訓結業拿到相關証書之后,我在家門口的景區干保潔,老伴則在景區酒店內當保安,兩人每月工資加在一起就有近4000元錢。”劉碧蘭說自己很幸福,搬進新家,有了工作,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劉碧蘭的幸福感,源自水城縣下足“繡花”功夫,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的不懈努力。

“十三五”期間,水城縣按照“搬遷一個寨子,打造一個景區,發展一個園區,激活一個集鎮,脫貧一批群眾”的思路,將坪寨、楊梅、玉舍、勺米、發耳、都格六個鄉鎮符合搬遷安置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686戶7589人,集中搬遷融入到野玉海景區,形成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海坪模式”。

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能不能穩得住、能脫貧、可致富?這是對易地扶貧搬遷的考驗。以打造“貴州彝族第一寨”為目標,海坪安置點突出地域特色和彝族文化,著力推進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區建設,已建成希慕遮廣場、土司庄園、海坪彝族風情小鎮等標志性景點,旅游發展前景廣闊。

立足景區旅游資源,海坪安置點把搬遷戶最關心的就業問題放在首位——開展培訓,吸納更多搬遷群眾從事彝族歌舞、篝火晚會等民族文化活動演出﹔通過生產、租售民族服飾和經營特色餐飲拓寬收入渠道﹔安排景區內安保、環衛、水電工等服務崗位,讓戶戶有營生、能脫貧、可致富。

為了讓群眾的“心”真正安下來,海坪街道還通過實施“微田園”項目讓搬遷戶可在指定區域種地,或吃或賣,重拾種瓜種豆的田園生活﹔沿路還建造了390個食用菌大棚,搬遷群眾可以在此務工和學習技術……人心穩了,群眾富了,處處一派安居樂業的景象。

目前,海坪彝寨共安置搬遷戶7589人,已解決2000余人就業,搬遷戶已實現至少一戶有一人就業。

今年,憑借“六業並舉”開創易地扶貧搬遷“海坪模式”,該安置點成功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100”。

“十三五”以來,水城縣將“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群眾,集中搬遷到全縣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搬遷人口達1.56萬戶65643人,改變了深山群眾惡劣的居住環境。

如今,水城縣各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已成為搬遷戶宜居的幸福新家園。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鄧運)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