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大方县以“两带三治”为载体,强化党建带强和合作社带富,通过“四个三”模式,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富民强村,提速乡村振兴。
坚持以上率下,“三个课堂”夯基础
做好示范课堂。建立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县委副书记乡镇片区联系、县四大班子成员具体指导联系村居示范点制度,下沉指挥员一线督战,指导乡镇、村居抓好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工作。目前,整合各类资金7955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创收2367万元,培育打造市级示范点10个、县级示范点29个。
做实理论课堂。采取分级分类培训,通过电视电话会、发放培训资料等方式,由县牵头部门对乡镇、县直单位主要领导、村支书主任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进行培训,各乡(镇、街道)对村两委、合作社管理监督成员等进行培训,深入解读省、市、县等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合作社组建运营。目前,印发应知应会2000余册,培训干部及合作社管理人员等13000余人次。
做细实践课堂。遴选208名专业技术人才和553名“土专家”,组建29个技术服务队,采取“1对1”“1对N”方式,精准匹配各类专家到村服务,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实现技术团队全覆盖,切实转变群众发展观念和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群众懂得种、种得好,合作社建得好、能带富,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快健康发展。目前,共开展技术服务3740余次。
坚持深度融合,“三个优势”壮筋骨
组织联建抱团发展。创新组织方式,探索在产业相近、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行政村之间组建联村党组织6个。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32个,在合作社上建立党组织29个。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联产联营、合股联营,发展种植、养殖、旅游开发等产业项目。
资源联享强筋壮骨。搭建农村产权县级交易平台,推进七权同确,完成286个村(社区)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股份量化、登记赋码等工作,建立村集体出资、村干部垫资、吸收社员资金、上级扶持资金、引入第三方投资、企业担保融资和微型企业“3个15万元”扶持政策等“多元组合”的筹资方式,有效解决发展资源资金不足问题,为合作社带富增收夯实发展基础。截止目前,清理资产总计7.08亿元,完成组织成员身份确认22万户92.43万人。为村集体合作社申报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扶贫资金项目95个,扶持资金4909万元。
帮扶联动共同富裕。持续抓好抓实东西部协作,在往年度基础设施帮扶、教育帮扶、互派挂职干部等基础上,重点围绕派遣管理专家(发展顾问)、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建立销售平台、乡村旅游推介等,建立“三平台一机制”,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推进东西部协作项目实施。2020年广州市划拨帮扶资金3010万元,帮助果瓦乡、达溪镇建立2500亩茶场,帮助八堡乡发展1400亩花椒种植,帮助理化乡发展1000亩猕猴桃种植,帮助兴隆乡建立辣椒生产烘干线等,为大方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持续给力加油。
坚持问题导向,“三大工程”促发展
实施“头雁工程”强动力。配好“头雁”,满盘皆活。县乡两级分类对各村(居)进行调研评估,调整不胜任村支书37名,选派74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613名农村后备力量和致富带头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在黄泥塘镇、绿塘乡、鼎新乡等乡镇,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形式,选拔70余名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跨县、夸乡镇到村任职主任助理,为基层干部队伍和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实施“产业工程”增活力。围绕《大方县农业产业化发展“3+2+N”工程实施方案》《大方县今冬明春暨2020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等文件实施,借助全县发展蔬菜57万亩(辣椒20万亩)、经果林18万亩、中药材13万亩、食用菌3.5万亩。种植马铃薯40万亩、皂角6万亩、茶叶1万亩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实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同步发展、同步壮大。
实施“市场工程”硬实力。建立内销巩固、外销做强战略。大力推行农超、农校、农医、农企对接的县内直销模式,销售额达1.4亿元。积极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发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优势,围绕农产品“黔货出山·风行天下”行动,依托农工党中央、各民主党派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等资源,拓展渝川黔、粤港澳、华中、华东等市场;用好“乌蒙农商城”等电商平台,借力千喜鹤集团、江楠果蔬等龙头企业,搭乘“电商快车”,实现带富增收。目前,实现50余种农特产品网上销售,年销售额2.3亿元。
坚持综合施策,“三项机制”强保障
用好政策激励“指挥棒”。制定下发《大方县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工作方案》,推进扶贫资金折股量化,按村集体占10%、村集体合作社占20%、贫困户占70%进行按股分红。对合作社管理人员非机关事业单位下派干部的,在合作社分配的纯收益中提取10%的资金作为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奖励资金。对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以上、且增幅达10%以上的村(社区),上报市级争取扶持奖励资金。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06亿元,23.5万社员增收2721.88万元,分配资金1905.3万元。
建好风险防控“压舱石”。在村集体合作社年度经营总收入中提取盈余收益的20%用于生产规模扩大和经营亏损弥补。结合全县20万亩辣椒产业发展,打造合作社连片种植示范基地245个,每亩补助奖扶资金350元。同时,加强种植风险因素分析,帮助购买自然灾害保险,最大程度保障合作社和农户利益,让合作社放开干、群众放心种。
树好考核奖惩“方向标”。建立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月调度、月通报”工作制度,动态督查考核内容纳入各乡镇、各帮扶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加减分事项。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县委定期组织观摩,看县级领导督战指导是否到位、帮扶单位协调服务是否到位、乡镇村居是否重视落实到位、看推进进度及成效是否明显。对工作严重滞后的单位及责任人,将按有关规定严肃追责问责。对工作表现优秀、增收带富效果显著的,同奖扶资金挂钩,并优先推荐评先选优。(石大牛 龙海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