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建校70周年”系列報道(四)

貴州民族大學:根植多彩民族文化 推動傳統與現代融合創新

龍章榆

2021年05月19日12:54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編者按】70年篳路藍縷,70年弦歌不輟。作為新中國創建最早的五所民族院校之一,貴州民族大學自建校以來,始終緊跟時代腳步,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培養少數民族優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5月17日,民大將迎來建校70周年,人民網將推出“貴州民族大學建校70年”系列報道,全面呈現學校70年來的建設與發展。

走進貴州省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的扶貧車間,苗族蠟染非遺傳承人彭藝正忙著調配染料和制作蠟畫。車間展廳裡,是她和其他蠟染畫師的作品,美輪美奐的苗繡服裝、造型各異的蠟染布偶,每一件都讓人愛不釋手。

“要感謝民大的培養,因為在學校學習期間,不僅讓我的蠟染技藝更加精進,還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掌握了蠟染的制作規律,理清了民族技藝與現代生活相互融合發展的基本思路。”彭藝說。

37歲的彭藝,是黔西原色有染非遺文化有限公司的藝術總監,也是貴州民族大學2015級校友。由於自小受到苗族蠟染和刺繡文化的熏陶,在校學習期間,她不僅在老師的指導下成功研制了可調配出不同顏色的蠟染技藝,還學會了如何讓傳統蠟染與現代時尚相融合。畢業后,她致力讓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走向更高的國際時尚舞台,並帶領群眾通過發展“指尖產業”脫貧致富。

從民族村寨走出,在學校學習民族民間工藝,用創新的民族傳統工藝再反哺農村,在貴州民族大學,像彭藝這樣的畢業生還有很多。建校70年來,民大始終圍繞民族院校“培養民族人才,研究民族問題,促進民族團結與共同繁榮”的初心使命,在民族地區建黨建政、民族識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施行、民族文化調查、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極大地促進貴州民族民間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立足文化資源優勢 打造特色學科

貴州是一個文化多彩、風光旖旎、生態良好的省份,素有“文化千島”之美譽。各族人民世居於此,共同創造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民族民間文化,這為貴州民大的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和可能。

“近年來,民大深入實施‘學科金字塔工程’,突出優勢、分層推進,在‘塔尖學科’突進上著力,在‘塔身學科’扶強上著力,在‘塔基學科’強基上著力,重點聚焦貴州需求和民族地區發展所需,寫好學科特色這篇大文章。”貴州民族大學校長王林說。

貴州民族大學對2020年教學科研學科工作國家級、省部級獲獎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右四為國家社科基金招標重大項目獲得者龍耀宏教授。貴州民族大學宣傳部提供

以民族學為例。依托貴州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民大早在建校之初便將民族學作為重點品牌專業進行打造,積極推進民族學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在民族文化挖掘與傳承、民族文化產業構建、民族社會治理等方面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以民族學為代表的“民族歷史文化與社會治理學科群”順利入選了國內一流建設學科I類學科群。

同時,作為貴州省第一批省級重點學科,“民族學”學科群目前還形成了“本—碩—博”較為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涵蓋民族社會學、民族人類學、民族法學等近20個領域。學校多名二級教授的教學與科研均與“民族學”學科群相關或交集,逐漸形成了西南地區民族學一流專家學者矩陣,在這片多彩的民族沃土上綻放出別樣芬芳。

已結出璀璨碩果的並非隻有民族學。在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也頗有名氣。作為貴州民族大學最早創辦的學科專業和學校重點建設的學科,該專業不僅進入了國家級優勢學科行列和省級區域一流建設學科行列,還成為了目前貴州省乃至西南唯一一家覆蓋苗、布依、侗、彝、水等小語種語言文學教學科研的本科專業。學科在苗語、布依語、侗語、彝語和水書研究等領域處於國內居於領先地位﹔特別是在彝文古籍、水書、少數民族古籍文獻整理研究方面成績突出,在國內外學術界有重要影響。

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會議合影。貴州民族大學宣傳部提供

“貴州世居民族皆有豐富多彩的民族語言和文學,蘊藏著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研究民族語言文學,對文學院來說兼具天時地利人和。”在院長龍耀宏看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貴州世居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積累了豐富多彩的古籍文獻。這些都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

“正是通過對這些民族民間文化的盤點,才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話語體系,形成我們與世界交流對話的話語權。”校長王林說。

以田野調查為依托 特色科研結碩果

2020年10月22日,一場隆重的聘任儀式在貴州民族大學舉行。現場,國家民委首批、第二批“民族問題研究優秀中青年專家”郝亞明接過校長王林頒發的特聘教授聘書。而這,無疑為學校的科研團隊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

“科學研究是學校學科發展和教學工作質量提升的有力支撐,也是高等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體現。近年來,學校不斷在體制機制、團隊和平台建設上進行突破,重點瞄准服務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開展科學研究,努力產出一批標志性的重大成果,引領學校科研工作步入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王林說。

建校以來,民大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先后主持和參與“六山六水”民族調查、全省民族識別調查、中國百村經濟社會調查,開展了75項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規劃,參與水書文獻、彝族文獻、布依族文獻整理,出版了《苗族簡史》《布依族簡史》《侗族簡史》《仡佬族簡史》《貴州民族關系史》《百苗圖抄本匯編》《民族學綱要》《水書搶救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苗族史詩〈亞魯王〉形象與母題研究》《西南地區陽戲劇本輯校》《多彩貴州世居民族民間故事戲劇新編集》等大批補白之作,對整體中華文明產生重大補益,具有國家層面的戰略意義。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黔湘桂邊區漢字記錄少數民族語言文獻搜集整理研究》結題鑒定會現場。貴州民族大學宣傳部提供

在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歷史學院院長董強看來,通過對民族地區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和研究,更准確地掌握和摸清了貴州同一地區不同的發展情況和經濟狀況,這不僅有利於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為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政策制定和鄉村振興提供了理論基礎。

與此同時,民大師生參與的《銀鳳釵頭》獲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實現貴州大學生在國賽金獎“零的突破”。教師在全省“雙百”創作工程中入選10幅作品,佔征集總數的近四分之一。二十多年來享譽西南的“貴州民大現象”風生水起,民族音樂舞蹈藝術推陳出新,在全國、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多次摘金奪銀,為貴州少數民族文藝贏得全國聲譽,為服務“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戰略貢獻力量。

此外,學校還大力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年科研經費總量從1100萬元增至1.62億元﹔國家級項目立項137項,省部級項目立項630項﹔發表SCI、EI、CSSCI論文600余篇,實現在《自然-子刊》等國際權威刊物發表研究論文“零”的突破。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72項。獲批多彩貴州文化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基地(侗族大歌)2個國家級平台,建成多個省部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級重點實驗室。在歷屆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中屢獲殊榮﹔4項國家社科課題成果鑒定獲“優秀”等級。

以創新“激活”傳統技藝 為多彩貴州添彩

組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基地,幫助非遺傳承人和“繡娘”提升創新應用能力﹔把民間大師請進課堂,讓學生感受最原汁原味的文化和技藝﹔實施校地、校企合作,共同研發旅游文創產品﹔發揮學生專業特長,為民族地區村寨建設與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說起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近期工作重點,美術學院副院長范昭平如數家珍。

作為貴州省文化藝術界重要的教學科研單位之一、“培養少數民族藝術人才的搖籃”和“貴州民族美術創作的重要基地”,近年來,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立足教學與實踐,以創新“激活”傳統技藝,讓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讓民大美術藝術家群體佳作力作在世界眼光、國際視野下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民大學生參加北京舞蹈學院第二屆“一帶一路”民族傳統舞蹈展演。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提供

在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傳統與創新的融合同樣讓人津津樂道。其中,侗族大歌傳承基地的創建不得不提。該學院院長唐德鬆告訴記者,作為貴州省第一個音樂類國家級傳承基地,侗族大歌傳承基地的獲批建設,不僅讓民大人承擔起了侗族大歌守護者的角色,學院也以此為契機,深挖侗族大歌的價值內涵,開展專業人才培訓,編創藝術作品,以守正創新為理念,致力打造一支“下得了田野,進得了課堂,上得了舞台”優秀隊伍。

除了侗族大歌,其他與貴州相關的民族民間優秀音樂和舞蹈也在音樂學院發展得風生水起。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唐德鬆明顯感覺到:對貴州區域內少數民族典型民間音樂舞蹈的學習和掌握,已成為本校學生區別於其他院校相應專業學生的明顯特征。

民大學生出演大型田野民間歌舞集《原色》。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提供

唐德鬆說,“傳統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文物,而是以活態傳承且具有多樣性特征的傳統文化。對富於生命力的傳統藝術,不僅需要保護,還需要進一步發展,以構建民族藝術的現代化和現代藝術的民族化。”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