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雲縣:奏好人才“四部曲” 助力發展“加速度”

2021年05月18日17:23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紫雲縣人才工作調度會。紫雲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紫雲縣人才工作調度會。紫雲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近年來,紫雲自治縣堅定不移實施人才強縣戰略,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迫切需求,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第一要素、第一推動力強大作用,為各項事業發展跑出“加速度”提供助力。

奏好“引育曲”,不斷壯大人才隊伍。著力完善機制、拓寬渠道,充分發揮人才導向作用、“引力”作用,通過省人才博覽會、赴高校引聘、自主招聘等方式,引進大生態、大數據、大扶貧、大健康等各類緊缺型人才1000余人,其中,“985”“211”等高校畢業生100余人。強化與省農科院、省林科院及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以省級人才基地——紫雲紅芯紅薯提質增效人才基地建設為依托,吸引20余名省、市農業專家在紫雲開展相關項目試驗,帶動培訓農技干部200余人次,培訓紅芯紅薯經營主體和農民1000余人次。抓好文化研究平台建設,建立亞魯王文化研究中心,在全縣成立26個傳習基地,發現、儲備、培育一批苗族傳統文化傳承人。目前,全縣共有九大農林畜牧業、八大工業產業 、十大服務業、教育、醫療衛生、司法、建筑行業等領域人才7300名﹔通過摸底排查,今年擬引進金融保險、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等15個重點領域和3個人才發展平台專業技術、管理等人才1093人,目前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奏好“培優曲”,扎實提升人才素質。聚焦水平提升、本領過硬,每年從教育、衛生、農林牧、交通、水利、建設、工業、旅游、文化等系統選派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送往省內外高校、職業學院、醫療機構或人才基地、繼續教育基地進修培訓,提升專業能力水平。充分利用新時代大講堂、產業培訓基地等加強農村產業發展人才、鄉村治理人才教育培訓,開展綜合素質提升培訓2.3萬余人次,開展農業技術提升、電子商務業務等專項培訓9000余人次。依托“西部之光”“甲秀之光”等人才項目積極選派優秀青年人才赴知名學校、醫院、科研院所訪學研修。組織紅芯紅薯人才基地技術團隊、農技人員和產銷專班負責同志赴海南省儋州市、東方市、澄邁縣等地實地考察學習,選派紅芯紅薯農技人員到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甘薯團隊跟班學習。用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人才資源,採取挂職幫扶、組團援助、培訓指導等方式,與青島市即墨區互派教育、醫療衛生等專業技術人才700余人次,舉辦各類培訓94期,培訓7411人次。

奏好“建功曲”,充分發揮人才作用。堅持把發揮科技人才作用作為助推農業產業發展重要舉措,大力推動農技專家精准服務產業發展,推行“3+3+2”人才服務模式。強化3類人員作用,以省市縣鄉農技人才、村組鄉土人才及龍頭企業科技人才3類人才為支撐,組建430余人的專家團隊,引導服務產業發展,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產業人才保障﹔推動3個方面覆蓋,優化農技專家服務方式,推動農技專家實地培訓指導,實現全縣各鄉鎮(街道)、500畝壩區及主導產業全覆蓋,通過訂單式服務、集中式會診等方式,開展面對面、手把手教學,讓“科技挂牌、助農增收”取得實效,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突出2個縱深服務,充分發揮農技專家作用,縱深推進農技專家到村組、到戶,及時為群眾“想點子、出思路、支實招”,形成“村村有產業”“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產業發展態勢,真正實現專家幫得上群眾、群眾找得到專家。共推廣農業新品種7個,解決農業技術難題150余個,培訓群眾3250余人次。拓展科技專家人才作用,持續協調組織“青島專家走進安順紫雲”活動,大力引導青島技術人才到紫雲縣服務,先后開展現場培訓、義診4期,並在縣人民醫院及火花鎮九嶺村建立專家工作站。

奏好“穩定曲”,堅決落實服務保障。樹立“一次都不讓人才跑”的“零公裡”服務意識,無微不至地服務人才、穩定人才。建立縣領導聯系專家人才機制,定期走訪聯系、座談慰問,切實幫助專家人才解決困難。建成72套人才公寓,實現引進人才“拎包入住”,並完善其子女入學、配偶就業就醫等“綠色通道”機制。貴州首個“人才日”之際召開調度會研究解決制約人才發展問題,開展主題教育、走訪慰問、表彰獎勵、座談研討等系列活動,以專屬節日方式營造愛才、敬才、惜才濃厚氛圍。制定《在紫挂職干部人才管理辦法》,抓實東西部協作人才交流服務工作。對到紫雲縣挂職、幫扶的東部地區干部人才,及時發放艱苦邊遠地區津貼,並按規定及時報銷因公出差費用及節假日往返交通費。在東部地區幫扶干部人才進入單位后,第一時間明確被幫扶單位一名班子成員作為幫扶干部人才幫帶領導,隨時在工作上、生活中了解動態,及時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大力選樹先進典型,2018到2020年,東部地區到紫雲縣挂職、幫扶干部人才共30余人,積極推送優秀幫扶人員24人次獲省市縣表彰。 對挂職的黨政人才,明確隻分管或協助分管東西部協作工作,確保挂職干部全身心投入東西部協作相關工作。加強與即墨區委組織部門、教育部門、衛生健康部門及農業農村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定期對干部人才交流工作進行研討,形成長效互商機制,規范服務幫扶干部人才。(王江鬆)

(責編:吳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