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院長說”系列報道

湯洪敏:弘揚民族醫藥 傳承中華瑰寶

2021年04月23日08:45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源遠流長的民族醫藥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民族醫藥認識的不斷加深和藥用需求量不斷增大,民族醫藥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防治中,民族醫藥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打開新局,推動民族醫藥的守正創新與傳承發展。“作為民族高等院校,強化高層次民族醫藥人才培養,並加大學科交叉建設,責無旁貸,且乃當務之急。”今天,筆者將跟隨貴州民族大學民族醫藥學院院長湯洪敏,一起去探尋貴州民族大學新銳學科——民族醫藥。

民族醫藥學院學生在實驗室進行植物組織培養觀察。

乘勢而為 民族醫藥獨立建制

民族醫藥學院是2019年7月貴州民族大學對原來的化學工程學院(民族醫藥學院)部分專業進行資源整合后成立的。其發展沿革可追溯到學校1992年成立的化學系,2006年開設的藥學專業。學院現開設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制藥工程3個本科專業,在“民族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下有“民族傳統醫藥”目錄外二級碩士點一個、在“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下有“制藥工程”二級碩士點一個。現有教職工26名,在校本科生631名,專職教師中博士比例達76.47%。

民族醫藥學院與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民族醫藥學院的獨立建制,是學校審時度勢,乘勢而為,與國家中醫藥大發展時代契合,與地方民族醫藥產業積極對接的有力舉措。”湯洪敏說,近年來,在國家的引領和大力支持下,中醫藥大發展正逢其時。貴州作為全國四大中藥材主產區之一,素有“天然藥物寶庫”之稱。中藥資源品種4800余種,目前共有47個品種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有獨到的資源優勢和產業轉化優勢。2018年中藥材被列入貴州省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六大產業之一,全省中藥材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立足貴州,面向西南,服務民族地區,服務國家戰略和需求,這是學院的辦學宗旨。”湯洪敏告訴筆者,依托學校學科優勢,聚焦姓“民”姓“貴”,民族醫藥學院學科方向凝練為“民族藥種質資源鑒定、保護與應用”“天然藥物研究開發與質量控制”和“貴州民族藥方整編與實証”。圍繞這三個方向進行民族醫藥產業鏈上游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民族醫藥學院召開校地、校企深度合作推進會。

學院目前擁有“生藥學”國家民委重點在建學科1個,“貴州民族大學-貴州宏宇健康集團藥學實踐教育基地”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1個,藥學獲批為省級一流專業,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被評為校級重點學科,藥學被評為校級教學團隊。依托學院,建有國家民委貴州省少數民族醫藥資源開發與利用重點實驗室、民族藥物研究院。這些教學科研平台為學院的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聚焦產業痛點 推動民族醫藥科技創新

當我們欣喜於中藥材產業逐漸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富民產業和大健康醫藥產業的同時,應當清醒認識到,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同樣面臨一系列挑戰。湯洪敏認為,無論是學科建設,還是人才隊伍建設,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還需要苦練內功。貴州民族藥種質資源鑒定、保護與應用,民族藥產業化技術的科技創新則是貴州省中藥材產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面臨的突出問題。

民族醫藥學院科研團隊赴藥用植物種植基地調研。

隻有弄清題症結所在,才能找准科技支撐的發力點。湯洪敏告訴筆者,民族醫藥學院現有的“民族藥種質資源鑒定、保護與應用”“天然藥物研究開發與質量控制”即是整合學院教師的科研力量,形成合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中藥材產業化技術研究。

“我們正在努力做的,即依托民族醫藥研究院這個校級科研平台,在貴州珍稀特色優勢中藥材品種選育、豐產栽培技術模式、加工儲藏等關鍵技術和關鍵環節與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加大藥材成分、藥理藥效研究,實現藥材新功能及產品開發﹔與企業聯合研制中藥材的藥食兩用、廢棄物及副產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湯洪敏說。

民族醫藥學院舉行“民族醫藥與感染防治”學術報告會。

另一方面,學科研究領域之一的“貴州民族藥方整編與實証”,通過對民族民間藥方的整編,進行民族民間醫藥文化的保存,進而開展其自然科學屬性研究,強化對民族民間醫藥文化的“非遺”保護。

近五年間,民族醫藥學院教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科基金6項,貴州省科技廳重點支持項目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發表SCI、EI收錄20余篇。在研國家級項目的專任教師佔比超過25%。

民族醫藥學院學生開展藥用植物種植實踐活動。

“當前,我們必須正視的是,民族醫藥學院還是一個新興學院。隻有我們切實為企業提供價值服務,才會贏得企業的青睞與社會支持。”

湯洪敏給筆者舉了個例子。2020年8月,貴州邁奇農科種植發展有限公司在安順市平壩區種植的白芨出現病虫害和生長遲緩,並遭遇冰雹襲擊,導致大面積病害發生造成嚴重減產。企業購買了相關保險,卻苦於找不到研究數據做支撐証明,無法獲得賠償。企業相關負責人追尋到民族醫藥學院,希望得到幫助。學院立即組建調查小組,派團隊相關專家赴種植現場,通過拉方取樣和實驗室鑒定等手段進行診斷和鑒定。數據結果顯示,因冰雹砸傷白芨,病原菌更容易通過傷口侵染白芨植株,從而引起大面積病害造成減產,同時,損傷的植株光合作用降低,同樣導致減產。這一有力鑒定,為企業挽回損失10萬余元。此后,該企業主動提出,要與民族醫藥學院建立深度合作,並為學院挂牌成為學院學生實習和實訓基地。

學院積極鼓勵學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項目申報。

留得住、用得上、有發展  培養學生“三種能力”

“切實的學科定位不僅助推研究成果產出,也反哺教學提升。”湯洪敏說,學院教師在教學中,優化了課程體系,加大了實習實踐培養的權重,著重培養學生“三種能力”,即依托民族醫藥學院實驗中心,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通過校企合作、校農合作,加強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和“科技創新能力”。

民族醫藥學院學生參加2019年貴州省第十六屆“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採訪過程中,湯洪敏接通了一個電話。電話中,貴州民族大學校長王林關切地詢問她“民族藥用植物培育溫室”的建設情況。校長的關心讓湯洪敏既感動又緊張:“我們必須催促相關部門抓緊,錯過這個播種的春天,又得等一年。”

湯洪敏告訴筆者,“民族藥用植物培育溫室”是一個校內教學實訓基地,建成后可滿足學院實踐課程的教學需求,也將為學院師生提供引種、種植和收集整理苗族、侗族、布依族、瑤族等民族藥用植物的科研、科普平台。

民族醫藥學院協商參加貴陽市國家高新區創客聯計劃之創新創業大賽。

“到企業中去,到高校裡來”,湯洪敏說,根據學院“用得上、轉化快”的“塔身學科”定位,培養適應貴州區域經濟發展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目前,民族醫藥學院已在貴州邁奇農科種植發展有限公司、貴州宏宇藥業有限公司、貴州科福麗康隻要有限公司、貴州雲藥堂制藥有限公司等近10家制藥醫藥企業建立實習、實訓基地。

良好的教學氛圍賦予了民族醫藥學院學子“自主探索,科學求証,大膽創新”的良好學風和銳氣。在2020年第六屆貴州民族大學“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民族醫藥學院學子獲得銀獎2項、銅獎2項,優秀獎6項﹔省級優秀獎1項。在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申報中,獲國家級立項11項,省級10項的佳績。僅2020年,學院就有8名學生考上西南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學校攻讀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的學生比例近10%。

民族醫藥學院學生面向學校師生開展中醫藥健康知識宣講。

讓湯洪敏感動的是,學院藥學專業本科畢業的學子曾艷榮,目前為藥理學在讀博士,預計2021年6月如期畢業。由於成績優異,已有省內外多家單位向她拋出了橄欖枝。然而,曾艷榮卻主動向湯洪敏表示,更願意回到母校,到貴州民族大學民族醫藥學院。“這是學子的赤誠情懷,也是對民族醫藥學院的信任和肯定。”湯洪敏動情地說。

2021年3月,民族醫藥學院藥學專業成功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這為學院“十四五”發展迎來開門紅﹔此外,藥學專業碩士學位申報已進入最后階段。

目前,在國家大力進行新農科、新工科建設時期,學科交叉融合成為學科高質量發展的新途徑。湯洪敏表示,民族醫藥學院將加強與大數據、民族學、體健科學,材料科學、化學等學科的交流與合作,在民族醫藥與大健康、民族藥物高效提取、民族醫藥文化數據庫、民族醫藥靶向制劑、民族植物學和民族藥理學等方面探索研究。

“我們要讓熱愛民族醫藥的年輕學子通過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茁壯成長,為領軍人才和優秀骨干人才搭建舞台、凝聚力量。為學校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學、為弘揚民族醫藥,推動民族醫藥守正創新與傳承發展貢獻力量。”湯洪敏說。(文 /任潔、王東南、何春 視頻/耿芳雪 貴州民族大學民族醫藥學院提供)

(責編:唐杰(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