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豐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依托“中國花椒之鄉”品牌,引進龍頭企業在縣域低熱河谷地帶及石漠化侵蝕嚴重區域大力發展花椒新品種種植,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目前,全縣花椒種植面積已擴大到10.4萬畝。
貞豐素有“中國花椒之鄉”的美譽,經過多年發展,花椒產業已成為貞豐縣治理石漠化改善生態環境、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2018年,貞豐縣引進貴州天牧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北盤江沿江鄉鎮石漠化嚴重、荒山荒坡較多的區域種植新品種青花椒4.2萬畝,其中白層鎮種植面積就達2萬畝。
白層鎮巧苗村村民羅興高告訴筆者,過去村裡荒山荒坡較多,僅有少部分海拔低、地勢相對平坦的區域能種植一些玉米和甘蔗等傳統作物。政府引進企業發展花椒產業,讓大家吃上家門口“產業飯”,他和老伴到基地務工一年就有4萬多的務工收入,一家人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以前我們荒山就是種玉米,不種玉米到處都是雜草,平地種植甘蔗,政府引進天牧公司來這裡發展花椒基地,每年我們一個人(務工)收入2萬塊錢,兩個人4萬多,我們土地60畝,土地流轉給他們,(收入)2萬多,我們是靠花椒基地來養我們,現在越來越好了。”羅興高說。
今年61歲的陳仕國從巧苗村搬遷到縣城后,返回老家花椒基地務工,有務工收入還有土地流轉租金和產業分紅,生活條件好了,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80畝地一年(土地流轉)得幾萬塊錢,我們在花椒地(務工)一年收入1萬多到2萬,分紅一年也是得幾百塊錢的分紅,現在政策那麼好,(生活)比以前好得多。”貞豐縣白層鎮巧苗村易地扶貧搬遷戶陳仕國說。
隨著全縣花椒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白層鎮借助退耕還林工程,進一步擴大花椒種植面積和規模,在利益聯結和產業鏈打造上下真功夫,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逐漸凸顯。
“全鎮現在種植了兩萬畝,其中巧苗園區種植了12000畝,一年我們老百姓在土地流轉這一塊,就可以得到將近160萬左右的土地流轉費用,把之前的一些荒山荒坡變成了現在退耕還林整治有效的地塊,老百姓也能夠享受我們退耕還林的補助,就近涉及的4個村老百姓在園區務工,(每年)的務工收入都將近800多萬,結合寧波對口幫扶資金、產業扶貧資金,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使我們的合作社和農戶都得到了產業收益分紅。”貞豐縣白層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左德健說。
“自2018年以來,在白層、魯貢、沙坪、連環、者相石漠化侵蝕嚴重的區域已發展種植花椒4.2萬畝,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推動,提供三種利益聯結機制供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戶選擇,讓參與花椒種植的農戶增加多方面的收益,帶領群眾走上一條發展花椒產業的小康之路。”貴州天牧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裁陳啟迪說。
今年,白層鎮巧苗村青花椒示范種植核心區將有4000畝花椒迎來採收,一棵棵花椒樹綠了山頭,一粒粒花椒籽承載著群眾增收致富的希望,托起全面小康夢。
“今年初產期挂果面積達到將近4000畝,按平均一株能摘4斤來算,產量(將)達到1000噸,產值達到將近800萬元,有效增加了合作社和農戶的收入。”貞豐縣白層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左德健說。
“貞豐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充分發揮優勢,大力發展花椒產業,現有種植規模10.4萬畝,下一步我縣將繼續挖掘潛力,擴大種植規模,建設花椒產品交易中心,打造花椒全產業鏈,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貞豐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秀倫說。(王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