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居然還能像正常人一樣的上班……”提及現狀,李坤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現年32歲的李坤是貴州省修文縣六廣鎮人。1歲多時,因高燒導致雙目失明。從此,李坤的世界徹底陷入了無邊的黑暗……穿衣、吃飯、走路,這些於常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李坤卻要付出無數努力才能勉強掌握。曾幾何時,李坤也曾抱怨老天不公,失去生活信心。好在父母一直沒有放棄她,在他們的精心呵護下,李坤慢慢長大,並嫁給了離異且大自己14歲的許斌。2017年,李坤一家作為易地扶貧搬遷戶,被集中安置到修文縣龍潭社區。
“以前在農村住,吃這方面可以自給自足。搬到城裡來,買顆蔥都要錢”。一家四口全靠丈夫許斌打零工維系,日子過得異常艱辛。
和李坤家遭遇類似的還有來自洒坪鎮的劉祖芬夫婦。2006年,劉祖芬外出干農活時,耕牛突然發狂。
“把我肋骨這些都頂斷,差點就沒命了。”
提及當年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已是天命之年的劉祖芬仍舊心有余悸。雖然幸運地撿回一條命,幾顆鋼釘卻將終身伴隨劉祖芬,更為致命的是,因傷及經脈,劉祖芬的雙手及腿部嚴重變形,再也無法從事體力勞動。自2017年從洒坪鎮搬到集中安置點后,一家四口都指望著在外務工的兒子,劉祖芬和年近古稀的丈夫周德剛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卻幫不上什麼忙。
“我們社區共有387戶145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5戶495人,殘疾人146人。”
劉開仙接待上級領導調研。龍潭社區供圖
面對就業難、生活難的搬遷群眾,社區黨支部書記劉開仙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有一天,我看見有群眾從外面挑著一袋一袋的東西回來,又一袋一袋地挑出去,我就特別好奇。”
經打聽,劉開仙獲悉,白雲區某企業需要大量代工八寶粥易拉罐盒蓋,工廠提供蓋子和勺子,隻需將勺子折疊后卡在蓋子上就可以,無論老少都能勝任。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劉開仙如獲至寶,立即設法與該工廠取得了聯系。
“對方一聽我們是為了幫助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就這樣,第一家扶貧車間順利落戶龍潭社區。
包括李坤、劉祖芬夫婦在內的50名搬遷群眾,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我現在一個月能掙七八百元,錢雖然不多,起碼能補貼家用,也不用天天在家裡‘坐吃等死’……”
“原來要靠別人買來才有吃,現在我們老兩口一個月能掙到1000多元……”
提及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有事可做,有錢可掙,無論李坤還是劉祖芬,都感到無比滿足。
龍潭社區一角。龍潭社區供圖
“我們都特別感謝劉書記,她就像我們的親人一樣,隨時都問長問短的,把我們放在心上。”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是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做好的一道証明題。在修文縣委縣政府的統籌協調下,兩家服裝加工廠、一家床上用品加工廠、一家手提袋包裝廠先后入駐龍潭社區。
31歲的施輝蘭於2018年從洒坪鎮搬遷至安置點,早年喪夫的她獨自帶著3個未成年的孩子,生活舉步維艱。為養活年幼的孩子,施輝蘭曾同時打3份工,月收入卻不到3000元。
得知這一情況后,劉開仙多次登門看望施輝蘭一家,幫助其協調子女就學問題,並把她“挖”到了社區服裝車間。
“我聽他們說在服裝廠上班,做得好的一個月能掙到五六千元”。
進入社區扶貧車間上班的施輝蘭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目前社區有勞動力戶數366戶644人,就業613人,就業率達95.18%,有勞動力戶數一戶一人就業率達100%”。
晒出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劉開仙底氣十足,信心百倍。
龍潭社區黨支部摸索出“群眾點單、街道派單、部門接單、組織晒單”的“四單”工作法,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500余件,群眾“三感”不斷提升。
每每夜幕降臨,劉開仙總喜歡借著燈光,環顧社區,嬉戲的孩童、依偎的青年男女、悠閑的老年人……(鐘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