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紫雲:“五抓五強聚五力” 搬遷群眾越過越甜蜜

2021年04月12日11:20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雲嶺街道城東社區組織群眾就業。唐揚和攝

搬到新地方,如何適應新工種、新生活?怎樣抓收入、穩下來?這是很多人共同的疑慮。

“在這裡住了一年多,感覺真的很方便,在社區大門口就能買到新鮮蔬菜和豬肉這些生活用品。”鬆山街道城南社區安置點搬遷群眾張小梅說,這裡不僅生活環境好,干部們還根據大家的情況推薦工作,去年進了社區引進的鑫宇航制衣廠后,一做就是十個月,既能照顧家人,又能在家門口創收。

“我們持續引進超市、鞋廠、刺繡、制衣廠等實體產業,及時為搬遷群眾解決生活困難、提供就業機會,現在又與優纖貝食用菌公司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落實搬遷戶就業崗位80個,有效促進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近就業。”城南社區支部書記劉軍紅說。

這是全縣4862戶搬遷群眾實現蝶變過上好日子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貴州紫雲自治縣堅持黨建引領一條線,因地制宜深化省委“五個體系”建設,奮力寫好“后半篇”文章,真正讓搬遷群眾有就業、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順利實現社會融入、越過越幸福。

抓組織保障強落實力

組織有保障,責任有人扛。縣委、縣政府制發《關於高質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方案》,明確縣委組織部等27個縣直部門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職責,在全縣10個易地搬遷安置點成立由包保縣級領導為組長、安置點涉及的鄉鎮(街道)黨委(工委)書記和人民政府(辦事處)主要領導為副組長的包保領導小組,負責履行安置點后續扶持和社會風險防控等包保職責。

具體幫扶責任如何落實?健全組織機構,在全縣10個安置點設立1個街道辦事處,6個社區,其他4個搬遷人數較少的安置點,就近納入所在地村委會統一管理。配強領導班子,在全縣10個安置點設立3個副科級事業單位服務中心和1個股級服務站,落實事業編制管理人員16名,選派11名科級干部、69名國家工作人員到街道、社區開展工作。建強基層組織,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認真摸排黨員情況,設立6個黨支部,選優配強支部書記和“兩委”班子,結合實際劃分13個黨小組,並有序推動支部標准化規范化建設。加強黨建帶團建,在全縣10個安置點全覆蓋建立工、青、婦群團組織27個,確保安置點有堡壘、有橋梁、有紐帶,做到有人理事、有人管事、有人辦事。

抓就業增收強自信力

就業是“六穩”“六保”之首,那麼群眾就業本領從何而來?紫雲縣聚焦組織化能力提升,由各安置點“兩委”組織黨員干部深入摸排搬遷群眾實際情況,縣人社局黨組統籌調度,安置點“兩委”密切配合,採取“集中培訓+區域性培訓+個別輔導”相結合方式開展縫紉、制鞋、刺繡、廚師、家政護工、電工焊工、電商、駕駛員等培訓,切實增加搬遷群眾就業本領和市場競爭力,並對取得駕駛証的搬遷群眾給予3000元補助。2020年以來共培訓搬遷勞動力2400余人次。

以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增收一戶為目標,保障群眾收入穩定。

有組織輸出一批。推動“縣+鄉鎮+安置點”三級黨組織上下協同聯動,依托縣級勞務公司、鄉鎮分公司、搬遷安置點勞務合作社及勞務經紀人,採取點對點集中免費輸出、帶頭人組織輸出、發放交通補貼自行外出等政策扶持,組織易地搬遷勞動力外出務工,促進搬遷勞動力穩崗就業。

本地企業、農業產業消化一批。打造“田園工薪族+勞務經紀人”模式,採取勞務合作社包接包送方式,由縣人社局黨組統籌協調、安置點“兩委”發動黨員進樓入戶積極宣傳、動員,組織搬遷勞動力到縣內500畝壩區、“林下經濟”項目點、扶貧車間、重大項目建設工地、各用工企業務工,促進搬遷勞動力就近就業。

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一批。對家庭或個人原因不能外出務工的搬遷勞動力,各安置點“兩委”因地制宜,統籌資金開發公益性崗位,共托底安置2000余人。

目前,全縣10個安置點有勞動力家庭4666戶10755人,就業4666戶9894人,戶均就業人數2人以上,確保“一戶一人”以上就業。

今年以來,紫雲縣按照“四個不摘”要求,完善各安置點搬遷群眾鞏固脫貧成果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縣人社局黨組牽頭加強跟蹤服務,常態化對搬遷戶的再就業、失業人員進行調查監測,時刻提供就業服務。以此同時,縣委、縣政府結合新型城鎮化戰略布局,將安置點產業就業納入“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重點支持,統籌縣域內優勢資源大力發展適合搬遷群眾的安置點產業,推動后續扶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保障搬遷群眾就近就業。

抓公共服務強向心力

各安置點包保領導小組常態化統籌調度相關鄉鎮(街道)黨委(工委)、各安置點“兩委”開展摸排、研判,通過打造一站式、綜合性、多功能立體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保障教育服務。及時建優建強安置點學校,完成配建學校10所,完全滿足幼兒園和初中就讀需求,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搬遷群眾子女無失學、輟學學生。同時提高公立幼兒園比例,不斷配齊配強安置點學校師資力量,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並在具備條件的安置點開設“四點半學校”,組織志願者到安置點輔導孩子功課。

加強醫療服務。按照安置點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數量與常住服務對象規模相匹配原則,新建(改擴建)醫院(衛生室)8所,共享2所。對搬遷的建檔立卡人口落實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免交住院押金、“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即時結報、出院結賬單“一單清”等政策。強化衛生技術人員培訓,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大病專項救治等工作規范有序。

抓好綜合服務。提升住房保障服務水平的同時,持續完善各類社會保障政策,做好相關社會保障轉移接續工作,對搬遷群眾中符合條件的特殊困難人員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完成易地搬遷群眾城鎮低保2118戶7640人、農村低保146戶467人﹔推進安置區“15 分鐘生活服務圈”建設,提升公共區域電瓶車充電樁、衛生保潔、綠化養護,水電、門窗、家用電器及公共設施維修等物業服務水平。

抓文化扶持強內生力

物質有保障,精神不能空。紫雲縣持續推動各安置點“兩委”以文化服務強化感恩教育,助推搬遷群眾素質提升,實現“志智雙扶”。

多渠道扎實提升群眾思想素質。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道德講堂、移民夜校等平台,推動縣關工委和縣老年大學等組織老黨員老干部、各安置點“兩委”組織黨員干部定期到各安置點舉辦講習班,開展黨的聲音進萬家、黨史國史等學習宣講,培育搬遷群眾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和精神風貌﹔開展“三下鄉”活動、“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國”“家國故事會”系列主題活動,教育引導群眾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組建群眾山歌隊、舞蹈隊、蘆笙隊、廣場舞娛樂隊等社區文化隊伍,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不斷增強搬遷群眾主人翁意識。促成每個安置點每年至少開展2次感恩教育主題活動、1 次感恩主題文藝演出、1次文明創建評比活動。

要讓搬遷群眾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內生動力不可少。各安置點“兩委”根據搬遷群眾實際,常態化組織黨員干部通過廣播、網站、微信、宣傳手冊、櫥窗等多種渠道,大力宣傳搬遷群眾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典型,引導搬遷群眾樹立自立自強、不等不靠的思想,激發他們主動參加學習培訓、就業增收的積極性,增強社會融入力,確保可持續發展。

抓精細管理強自治力

提升安置點自治能力,方能筑牢長治久安堡壘。以“黨組織+社區+網格+樓棟長”方式,抓社會事務、治安管理,風險防范、排查化解糾紛、人員動態精細管理。

完善管理體系。各相關鄉鎮(街道)黨委(工委)統籌安排各安置點“兩委”,通過精准摸排和研判,科學合理配置社區管理人員,實現管理人員數量與管理人群規模相匹配,按時足額繳納社區管理人員“五險一金”,落實社區干部參加事業單位招考同等享受貧困村干部相關傾斜政策。在10個安置點建設警務室並按照搬遷規模配備警務人員,將安置點列為民警重點巡查范圍,並在安置點內不留死角地安裝監控攝像,保障搬遷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提升自治能力。各相關鄉鎮(街道)黨委(工委)統籌協調,各安置點“兩委”具體牽頭健全居民會議、居民代表會議、居民協商議事會議等制度,推動安置點黨員干部廣泛動員搬遷群眾關注和參與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項或公共公益事項等社區協商實踐。同時,各相關鄉鎮(街道)黨委(工委)建立黨員干部聯系、定期走訪安置點支部制度,推動安置點“兩委”常態化組織黨員、志願者等開展“家訪”送溫暖,實現黨員亮身份常態化。以樓棟為單位設立黨小組,在10個安置點劃分網格50個,明確樓棟長(聯絡員)238名,搭建“社區‘兩委’—網格—樓棟”縱向網格化管理格局,並依托黨員中心戶,結對聯系服務安置點困難戶和行動不便老人,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先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

加強糾紛化解。各安置點“兩委”統籌協調,充分發揮樓棟長、聯戶長、網格員、志願者作用,全面推行“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社會治理機制,織密織牢安置點社會治理網絡,全面深入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和苗頭隱患,並加強分析研判,堅持輿論引導、依法辦理、社會面管控“三同步”,做到發現在早、防范在先、處置在小,矛盾不出社區。(王江鬆)

(責編:吳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