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鞏縣大有鎮臘恰畈村白沙井林下茶樹菇種植基地,田洪湖在查看茶樹菇長勢。
春風拂動,萬物生長。在貴州省岑鞏縣大有鎮臘恰畈村白沙井茶樹菇種植示范基地,1000畝茶樹菇整齊排列,升柄展傘,濃郁的菌香氤氳了整片山林,工人們在林間來回穿梭,手指一掐一撥間,朵朵茶樹菇就“擠”滿了一個個菌框。
“去年就來這裡採菇的,平均一天有80元,150元一天也採過,這個活適合我們老人干。”68歲的唐從芝是臘恰畈村村民,她家與林下茶樹菇基地隻有10分鐘的步行距離。這段時間,每天早早吃過中飯,唐從芝都會來基地採菇,對她來說,掙錢的同時也活動了筋骨,累並快樂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岑鞏縣森林覆蓋率達60.76%,林下經濟可利用林地有18.5萬畝。 2020年以來,岑鞏縣立足現有的產業基礎和森林資源優勢,大力實施林業經濟倍增計劃,選定了茶樹菇種植作為林下經濟主導產業,並強化茶樹菇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等鏈條延伸,全力推進林下茶樹菇全產業鏈發展,讓綠水青山的“顏值”和“價值”持續增加,“菇”起了廣大群眾的錢袋子。
岑鞏縣大有鎮臘恰畈村白沙井林下茶樹菇示范基地,工人在採摘茶樹菇。
2020年,一手將茶樹菇產業打造成了該縣平庄鎮核心產業之一的“菇王”田洪湖,將自己的貴州苗嶺黔菇菌業有限公司與貴州岑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姻”,共同組建了岑鞏縣級國有企業—貴州鴻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從此,岑鞏縣構建起集制種、種植、加工、銷售等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體系。
目前,公司在岑鞏縣大有鎮臘恰畈村新建了一個年產標准化茶樹菇菌棒 2000萬棒的標准化生產車間,並在該村白沙井建立了1000畝林下茶樹菇種植示范基地,在基地內安裝了日烘烤鮮菇500斤、烘烤機80台的烘烤車間,推進了茶樹菇全產業鏈發展。
“我們的生產車間能滿負荷生產的話,每天產能有10萬個菌棒,能解決就業150人,我們500萬棒1000畝的林下茶樹菇基地,每天能夠解決100人就業。”貴州鴻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田洪湖說, 公司從菇包生產到培植到林下種植,從採菇到烘干到銷售,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模式。公司通過菌棒生產、菌包入林、鮮菇採收、烘烤加工等,為當地群眾創造了靈活多樣的就業崗位,當地農民變身農業“產業工人”,有效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岑鞏縣大有鎮臘恰畈村白沙井林下茶樹菇。
大有鎮臘恰畈村村民黃政群之前在浙江務工了20年,愛人患病后,黃政群回到了家裡。現在她成為了公司生產車間的一名工人,吃得苦,不怕累,家門口務工也讓黃政群拿到了滿意的薪資。“我不挑活路,什麼都做,一個月工資有四五千,比在外打工還好。”黃政群笑語盈盈。
目前,岑鞏縣以平庄鎮、大有鎮為核心種植區,全縣已建成千畝林下茶樹菇種植基地2個,2020年以來,累計完成林下茶樹菇種植1587萬棒。通過與食品、果蔬公司合作,已開發出香菇脆、辣椒醬、面條、苗疆牌干品茶樹菇等系列產品,其中,茶樹菇干菇包裝產品連續兩年(2019-2020)獲得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金獎,目前,茶樹菇產品主要銷往浙江、上海、廣東等市場。
下一步,岑鞏縣將堅持全產業鏈發展、全要素鏈融合發展思路,以大有鎮臘恰畈村林下茶樹菇產業基地為示范點,通過公司統一菌種供應、統一技術標准、統一規范管理、統一保底回收、統一烘烤加工、統一營銷運作的方式,引導群眾參與茶樹菇種植,厚植特色產業優勢,推進岑鞏林下茶樹菇產業逐步向品種優良化、經營集約化、基地規模化、產品市場化轉變,實現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雙贏”。(文/圖 周燕、陳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