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紫雲自治縣共有貧困村92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7302戶117638人。建檔立卡6年以來,紫雲縣通過強化黨建引領、推動盡銳出戰,2020年,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絕對貧困標簽的同時,為基層黨組織留下政治、物質、精神“三筆財富”,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建強村黨支部戰斗堡壘,留下“政治財富”
外引內培選“頭羊”。貫徹落實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備案管理辦法,明確17條規定,嚴格選拔程序、規范備案流程,切實把好標准關、質量關、選任關。解決村黨組織書記選人難問題,打通外引、內培通道,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在外回引一批:全面摸排各村在外優秀人才,回引200余名人選作為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干部儲備人選。上級選派一批:對村內確無黨組織書記合適人選的村,從機關事業單位選派39名能力突出的鄉鎮干部到村擔任黨組織書記。公開遴選一批:通過筆試、面試等流程,從農村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等群體中擇優遴選16名優秀人才到村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助理,同步做好跟蹤考察和重點培養。村內選拔一批: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大學畢業生等群體中發現人才,建立800余人的后備干部儲備庫,加強傳幫帶,擇優選拔擔任村黨組織書記。
整頓后進強“軟肋”。每年定期開展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排查整頓,對照省級明確的“負面清單”,由縣級領導干部帶隊開展排查研判,實行“五個一”包保整頓機制,2018年以來共排查、整頓、轉化軟弱渙散村黨組織77個。組織選派1300余名駐村干部下沉到村到組網格化駐村,通過履行“一宣六幫”工作職責,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不斷建強支部戰斗堡壘,駐村干部也得到淬煉,成為脫貧攻堅的旗手和先鋒。
大力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留下“物質財富”
抓住集體經濟發展“牛鼻子”。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成立縣級龍頭企業嘉禾香公司統籌產銷對接,鄉鎮平台公司充分發揮聯結作用,各村“村社合一”合作社具體抓落實,有效促進村集體經濟增長。不斷加大資金支持,充分整合中央、省級、縣級財政資金,採取入股縣級龍頭企業、異地置業等方式,切實推動壯大村集體經濟。
打造農村產業發展“發動機”。組建430余人農技專家庫,按照發揮好省市縣鄉農技人才、村組鄉土人才、企業科技人才三類人才作用,實現鄉鎮(街道)、壩區、主導產業三個全覆蓋,縱深推進農技專家到村組、到戶兩個縱深服務的“3+3+2”服務模式,精准選派110余名專家到162個村,實現350余個村級產業全覆蓋,並邀請各村“兩委”、農戶對匹配的農技專家開展動態研判,不夠合理的,及時進行更換,實現精准匹配,共優化調整專家8人。農技專家通過對農戶開展面對面、手把手教學,讓“科技挂牌、助農增收”取得實效,深入助推農村產業發展現代化。
勇於探索創新鄉村治理,留下“精神財富”
夯實鄉村治理“基石”。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逐村發放黨支部工作手冊,加強督導檢查,讓農村基層組織熟練掌握“三會一課”開展和規范記錄﹔在推進挂牌督戰中,將“三會一課”等基本制度執行情況納入督戰重要內容。嚴肅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生活,每年制定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生活會指導性文件,規范開好年度組織生活會,落實好談心談話、黨員民主評議等制度。推進村級民主議事決策,在涉及資金使用、項目實施等重大事項時,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制度進行集體研究決策,並進行公開公示,並借鑒“紅九條”完善村規民約。
探索創新治理“良方”。結合當前農村廣大群眾思想認識實際,在全縣推廣“勤勞致富星、學法用法星、文明美德星、衛生健康星、誠實守信星”的“五星文明戶”創評管理,同時獲得“勤勞致富星、學法用法星、文明美德星、衛生健康星、誠實守信星”的“五星”示范戶,由村黨組織結合實際給予一次性獎勵金﹔獲得相應星級的示范戶,由村黨組織進行授牌挂牌管理,不斷提升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素養,為鄉村振興奠定良好的治理基礎。(謝邦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