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錦屏縣隆裡鄉盛豐農業生態園裡,菌田裡的羊肚菌陸續成熟,一個個撐開了小傘的羊肚菌色澤誘人。工人們忙著採摘、搬運、分選、打包,一派繁忙景象。“鮮羊肚菌每斤可賣到上百元,還供不應求,干活都有勁兒。”工人閔勝蘭露出滿意的微笑。
錦屏縣隆裡鄉盛豐農業生態園裡長勢良好的羊肚菌。
這裡,只是錦屏縣產業繁榮景象的一隅。 近年來,錦屏縣依托資源、生態、區位等優勢,以推動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為出發點,不斷深挖產業鏈條,轉變發展方式,已初步形成鐵皮石斛產業、鵝產業、油茶產業、木材加工產業、林下經濟產業等五大產業集群,實現經濟裂變式發展。
2020年,錦屏縣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3177元、10318元,縣域經濟發展欣欣向榮。錦屏縣委書記毛有智表示:“發展產業是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源頭活水。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錦屏縣將做足產業文章,實現高質量發展。”
盤活已有資源,對林地“吃干榨淨”
行走錦屏,目之所及,杉木成林。在林區,林下產業漸次鋪開。林下種植的淫羊藿、白芨等中藥材正萌發吐綠﹔林中,杉樹上仿野生種植的石斛枝條搖曳生姿。
素有“杉木之鄉”美譽的錦屏縣,森林覆蓋率達72.18%,人均林地面積7.65畝。過去,錦屏縣是典型的“木頭財政”,每年各種林業稅收佔縣級財政收入的60%以上。隨著生態保護以及市場需求變化,傳統林業增收越來越難。不能守著“金飯碗”餓飯,盤活林地資源,錦屏林產業尋求突圍。
立足林業資源實際,圍繞“石斛森林、仙草養生”發展定位,按照“林農文旅融合,一二三產聯動”全產業發展思路,以做活林區為抓手,該縣決定大力發展鐵皮石斛產業。2019年,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縣裡引進浙江鐵楓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鐵皮石斛項目,依靠其先進的石斛生產加工技術,在鐵皮石斛產業上發力。
錦屏縣林業局局長陶通照算過一筆賬:“一畝杉木平均一年隻有300元收益,賣木材既不掙錢又破壞生態環境。現在利用杉木種植鐵皮石斛一畝產值可達上萬元,群眾還可以通過租金、務工和分紅等方式共享經濟效益,發展前景十分可觀。”
錦屏縣三江鎮菜園村鐵皮石斛種植基地,村民採摘石斛花。
因地制宜,發展迅速。僅一年時間,全縣鐵皮石斛種植面積就從從零增至1.27萬畝規模,提供上千個務工崗位。“十四五”期間計劃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錦屏縣銅鼓—大同萬畝林下綜合產業示范基地,村民楊金菊笑著說:“在這裡一天能掙120塊錢,比種庄稼強多了。”
僅僅搞種植還不夠,當地圍繞全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石斛花茶、石斛粉等產品精深加工。在貴州鐵楓堂生態石斛有限公司,飲料、化妝品、食品等各種石斛產品琳琅滿目,公司總經理林章茂說,產品形態多樣,銷路完全沒有問題。
“關鍵是要念好‘山’字經,寫活‘林’文章。”錦屏縣委副書記唐鋆赟介紹,近年來錦屏縣探索林上發展養蜂、林中種植石斛、林下綜合種養、林內休閑康養、林外精深加工的“五林經濟”模式,借“林”發力,打造林業立體化發展。
2020年,錦屏縣林下經濟總產值達8.6億元以上,依靠產業實現“三變”分紅1700余萬元,7萬余名貧困人口共享生態和經濟效益紅利。
挖掘發展潛力,“鵝產業”風生水起
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羽毛球生產基地,機器轟鳴,洗毛、烘毛、晒毛、分類、植毛……38道生產工序完成后,一個嶄新的羽毛球出爐。
2017年錦屏縣引入全球知名的羽毛球生產企業南京亞獅龍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用小小羽毛球撬動大產業,將鵝產業作為全縣“一縣一業”的產業,圍繞鵝的產業鏈規劃和建設全面鋪開。
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經理胡兵介紹,羽毛球相關產業鏈完全適合錦屏,產業鏈上游需要羽毛,可發展養鵝產業,中游加工生產羽毛球,下游還可發展羽毛球體育賽事。
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在縣裡看來,圍繞小小的鵝毛,大有文章可做。一產涉及種鵝飼養、種蛋孵化、種苗育雛、商品鵝飼養﹔二產涉及商品鵝銷售、商品鵝屠宰加工及白條鵝包裝冷凍物流銷售、飼料加工、羽毛球加工、羽絨服飾品加工等﹔三產涉及鵝肉食材消費、體育賽事及休閑康養活動等產業鏈。
在銅鼓鎮水沖村馬台萬羽生態鵝綜合養殖示范基地,上萬羽白色種鵝“引吭高歌”,村民忙著投食﹔在錦屏經濟開發區,除了亞獅龍公司,錦屏縣還從江蘇連雲港引進知名鵝加工企業成立貴鵝食品公司﹔已建成商品鵝屠宰場、1.8萬立方米冷凍物流倉儲。
錦屏縣新化鄉貴豐牧業鵝養殖基地,員工在放養種鵝。
小羽毛托起大產業,錦屏縣以“鵝”為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形成長期穩定的產業發展體系,惠及當地群眾。目前,全縣15個鄉鎮幾乎鄉鄉養鵝,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保底回收、貸款貼息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鵝產業鏈。73歲的羅國秋是錦屏縣興隆鵝苗孵化基地的養鵝工人,“在這裡工作的同時,也在學技術,以后可以回去自己發展。”
目前,全縣實現年養鵝200萬羽,年產值1.2億元﹔羽毛球年產達到360萬打,年產值達2.88億元,實現稅收1000余萬元。
助力鄉村振興,文旅融合提質增效
“有文化、有美景,吃住方便,隆裡古城下次還要再來。”周末前來旅游的貴陽游客李國明發出感慨。
擁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軍事城堡錦屏縣隆裡古城,是貴州省重點建設的文化古村鎮之一,也是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錦屏縣隆裡古鎮美景。
自2004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隆裡古城雖然擁有諸多金字招牌,但是由於旅游業態單一,缺乏體驗游項目,餐飲住宿不便,多年來不溫不火,游客寥寥。
“破解隆裡古城旅游難題,勢必要在豐富古城的旅游業態方面做文章。”錦屏縣政協二級調研員龍立俊一語道破。為此,2019年,當地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在古城旁邊建立盛豐農業生態園。2020年6月,佔地面積1000余畝的生態園開業,由蔬菜生產大棚、生態餐廳、現代農業科普展示館等構成,游客可以體驗農耕文化、採摘樂趣和進行農業科普等。
“生態園集種植、採摘、旅游、觀光、體驗為一體,與古城一道,走農文旅一體化的發展新路。”生態園負責人張華介紹,除此之外,當地還引導古城居民利用“門第文化”發展起25家特色民宿﹔通過舉辦過中國(隆裡)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等活動吸引游客前往參觀,更吸引了電視劇《遵義會議》、電影《靈魂的溫度》等多個影視劇攝制組在此拍攝,旅游業態逐步豐富。
一業興,百業旺。錦屏縣陸續推出銅鼓萬畝石斛產業園—隆裡現代農業園—隆裡古城—春蕾林場森林康養—龍池多彩田園—國家級三江水利工程風景區—青山界風景區—彥洞沿線侗族九寨等山地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實施“大花園、大果園”項目,成功舉辦了錦屏石斛花節、羽毛球賽事等活動,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全縣旅游總收入從“十二五”末的11.35億元增加到2020年19.62億元,為下一步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青山似錦,水秀如屏。清水江畔的錦屏縣,產業由原來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由村民“戶自為戰”向形成緊密相連的產業發展共同體轉變,由“提籃小賣”向現代商貿物流的轉變、由單一種植養殖向一二三產業整合發展的轉變。
統計顯示,錦屏縣一二三產增加值從2014年4.7億元、10.69億元、14.94億元分別增加到2020年10.92億元、24.25億元、25.38億元,杉鄉巨變,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