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文教

王宗勋:

“锦屏文书”守护者

2021年07月23日09:09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人物名片 王宗勋,锦屏县档案馆馆长、锦屏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锦屏文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锦屏文书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主编有《清水江文书》(3辑33册)、《锦屏文书》(第一辑10册);著有《清水江历史文化探微》《寻找遗落的记忆:锦屏文书征集手记》《红军师长龙云》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王宗勋致力于搜集、整理、保护和推介“锦屏文书”。

锦屏文书是指以黔东南州锦屏县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自明清至民国时期,苗、侗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反映林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民间习俗、生态环保、区域经济、民俗文化、社会变迁的历史记录。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保存较为完整、系统、集中的重要历史文献和珍贵民间档案,是我国继故宫博物院清代文献和安徽“徽州文书”之后的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

结缘锦屏文书

初夏,锦屏县清水江两岸,草木葱翠,生机盎然。作为锦屏地标建筑,矗立在锦屏县城清水江和小江交汇处的文书楼,在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间,格外显眼。

文书楼也叫锦屏文书特藏馆,这里珍藏着6万余份珍贵的“锦屏文书”,最早的产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为这些文书忙碌了大半辈子,有苦有乐,还要继续忙碌下去。”王宗勋语气坚定。

王宗勋1963年出生于锦屏县魁胆村一个侗族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县地方志和档案部门工作。1995年,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专家和日本学者专程来到锦屏,考察文斗苗寨等民间保存的锦屏文书。参与此次接待工作的王宗勋,第一次听说锦屏文书。“那时候还不叫‘锦屏文书’,而是叫‘锦屏林业契约’。”

日本学者为什么不远千里跑到大山里考察这些林业契约?是什么吸引了他们?送走了日本学者,王宗勋感到民间保存的这些林业契约很有价值,便开始留意起来。

1997年的一天,已调任县档案局副局长兼档案馆馆长的王宗勋,在一位退休干部家里收集到了1200多份锦屏文书。通过仔细研究,他发现这些契约文书来自清朝乾隆至光绪时期,有的是买卖山林田土的合同协议,有的是卖木材款分配的记账单,有的则是山林土地权属纠纷的诉状和调解文书。

“我看了一个下午,越看越觉得它们是遗落在大山深处的瑰宝,是散藏在农户家中的史页,是我们这个全国著名人工林区古近代林业经济发展的原始记忆。”从此,王宗勋走上了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和推介锦屏文书的征程。

倾心守护锦屏文书

2000年,锦屏文书保护工作掀开了新的一页。这年秋天,中山大学副教授张应强到锦屏县做田野调查,王宗勋积极向对方介绍了锦屏林业契约和清水江林业历史文化。张应强对这些文书大感兴趣,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献,他建议,当务之急是先写些文章向外界推介锦屏文书。

不久,王、张二人的文章《锦屏山林契约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刊登在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详细地介绍了锦屏林业契约的基本情况、基本内容,以及林业契约产生的社会背景等,把锦屏文书推介给学术界。

推介文章引发关注。2002年,牛津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专家组成考察团来到锦屏考察锦屏文书。

“做锦屏文书保护工作,最难的莫过于向群众征集契约文书。”王宗勋介绍,“虽然文书放在百姓家里有火灾、虫咬、腐烂等风险,但多数老百姓还是不太愿意放在县档案馆保存。”在锦屏民间,锦屏文书并不是“没用的废纸”,如今在一些山林纠纷中,这些文书作为“历史证据”依然发挥作用。这也是老百姓不情愿把文书交出来的主要原因。

王宗勋前往文斗苗寨征集文书时,村民曾一度不愿提交,没想到后来一场火灾,烧毁了大量珍贵的文书。这让王宗勋意识到,文书征集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为起到带头作用,王宗勋把家中的300多份契约文书率先拿出来作为示范。

有一次,王宗勋得知河口乡加池村一栋清代四合院里保存有大量契约文书,掌管文书的长者性格执拗,从不将文书轻易示外人。打听到这位长者对本地历史颇感兴趣,王宗勋每次到加池村都跟老人聊历史。两人成为了朋友,对方不但动员房族兄弟把1000多份契约文书交给了王宗勋,还动员其他村民也把文书提供给县档案馆保管。

多年来,为征集锦屏文书,王宗勋走遍全县15个乡镇192个行政村。如今,锦屏文书特藏馆征集到了6万余份锦屏文书,并完成了修复和数字化整理。

王宗勋还致力于锦屏文书的推介、整理出版和研究,先后联络和主导在锦屏召开四届锦屏文书国际学术研讨会。他是中山大学和凯里学院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成员,近年来,他与中山大学合作整理锦屏文书出版,先后出版锦屏文书四辑43卷。

让锦屏文书“活起来”

“五六百年前,清水江两岸群众就开始了生态保护,真是了不起啊。”在刚完成升级改造不久、已经对外开放的锦屏文书特藏馆,游客在展厅里兴致勃勃地参观。一张张锦屏文书穿越了五六百年时光,如今依然字迹清晰,令人赞叹不已。

锦屏文书蕴含契约精神、诚信文化与生态环保理念。2008年,在吉隆坡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档案大会上,锦屏文书被称赞为“全球混农林文化遗产的活态记忆库,在生态保护上树立了一个世界性的典范。”2010年,“锦屏文书”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9年3月1日起,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中国国家级档案文献遗产“锦屏文书”正式获地方法规保护。

据介绍,在锦屏等黔东南州境内民间存藏的文书大约40万份,目前全州各县馆藏的约有21.5万份(件)。锦屏县目前征集进馆珍藏的锦屏文书有6.2万余件。今年,为活用锦屏文书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王宗勋的主持下,特藏馆升级打造成文化旅游景点,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近年来,王宗勋不遗余力地主导和推动以锦屏文书为资料基础,将锦屏杉木传统种植与管理系统申报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经过多年努力,2020年1月,锦屏传统杉木种植与管理系统——“林粮间作”正式成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如今,锦屏县正在利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金字招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在保护锦屏文书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眼下,王宗勋正在策划和准备锦屏文书进一步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工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责编:潘佳倩(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