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

古老“林粮间作”演绎现代生态和谐

2021年06月18日08:27  来源:贵州日报
 

锦屏县魁胆村杉木幼林地里,套种的小米一片翠绿,长势喜人。

在进行林间管护工作的林农王老伯介绍,今春,他在自己家的自留地里栽植了杉苗,由于杉苗还小,他便在杉苗地里套种小米。

在林间套种小米等粮食作物的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在锦屏民间被叫做“林粮间作”。

锦屏是林业大县,人工造林已有500多年历史。明代中期,朝廷派员深入锦屏等林区采办巨杉作为“皇木”,通过清水江、长江、运河运往京城修筑宫殿,由此带动了以锦屏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持续几百年的木材贸易大潮。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锦屏,清水江木材贸易发展起来以后,一方面要植树造林生产木材,另一方面因山多田少粮食不足而向山要粮,于是引发了林粮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人们便在新造的林地里,利用幼林的空隙套种小米、包谷等旱粮作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林粮间作”生产模式。这套生产模式吸引大量贫苦农民从事租佃山场栽树种粮,从而确保了木材贸易的持续发展,青山的永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去年1月,“林粮间作”生产模式——“贵州锦屏杉木传统种植与管理系统”被认定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

如何用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个农业品牌呢?锦屏县巧做“林文章”,因地制宜延伸“林粮间作”功能——从种植扩大到养殖,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如今,锦屏已经形成林上养蜂,林中种石斛,林下养鹅,林内发展森林康养、休闲旅游,林外实施林产品加工的“五林经济”发展模式。2020年,锦屏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8.6亿元以上,依靠产业实现“三变”分红1700余万元,7万余名贫困人口共享生态和经济红利。(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责编:吴锋、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