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瘠的土地化為希望的田野,春山一片盡顯生機。村庄美麗的蝶變源自產業結構調整和村民們勤勞的雙手。
近年來,畢節市七星關區探索建立區級“兩包一干”、鎮級“三社聯營”、村級“三領模式”的機制,創新推進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破解了產業選擇難、產品銷售難的問題,解決了有資金無資源、有資源無資金的困境,凝聚了黨支部與群眾抱團發展的合力,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積累和群眾收入,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銜接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領頭干 實現“兩個效益”
“起初,村民們大都不願意種植經果林,我自己也很不願意,但是村干部們一次次上門勸說,又給我們算了發展賬,村裡跟著合作社干的都產生了好收益,我們大家也想試試。”生機鎮高流村的脫貧戶石國權說。
今年,石國權在村裡領了幾大捆李子樹苗,開始了新一輪的水果種植。
過去,貧困群眾小農思想頑固、抱團發展意識不強等問題阻礙了產業發展,幾番調整思路后,村集體合作社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組織貧困戶全部入社,發動群眾出資入股或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地上附著物等折價入股,支部帶著群眾干,在幾番努力下,共同走好農業合作化路子。
每個村子基本確保本村村民入社率不低於10%,持股佔比不低於40%,農民成員佔比不低於80%,全力壯大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不斷增強“造血”功能,帶動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朱昌鎮宋伍社區,在鎮聯社指導下,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在外出考察學習的基礎上,多次組織召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專題會議,研究產業發展思路和辦法。2019年,社區在發展馬鈴薯500畝、茶葉500畝、蔬菜100畝的基礎上,選擇發展跑山雞養殖項目,引進三黃雞5000羽、烏黑雞5000羽、慈倫雞5000羽,實現產值30萬元,帶動新增就業600余人。
鼓勵村集體整合集體土地、集體資產、集體資金、幫扶項目等資源,採取單一或組合方式入股合作社,確保村集體持股佔比不低於20%,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亮岩鎮太極村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及“太極古茶”品牌優勢,由幸福茶農黨支部領辦,成立“太極茶葉種植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創辦千畝古茶種植和加工基地,並注冊了“七星太極”品牌商標。2019年以來,合作社組織群眾種植茶葉2000畝,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積累突破50萬元。
“我們太極古茶本來就有名氣,在合作社的引領發展下,我們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們的品牌也更響,銷路也更廣,我們茶農的信心更足。”太極村村民張明笑著說。
包服務 強化“兩個支撐”
為使村集體合作社管理更規范、針對部分合作社組織架構、入股方式、收益分配等制度不健全,管理運行不順暢等問題,區總社指導和幫助各村完善合作社的章程、組織架構、管理制度,並健全利益聯結和財務管理等機制,確保合作社規范高效運行。
在鴨池鎮聯社,為河壩社區黨支部領辦的集體合作社召開社員大會,及時修訂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每年淨收益“217”比例的切塊分配和利益聯結機制,並嚴格按相關規定制定合作社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及時公示財務收支情況,接受監事會和社員監督,保障資金安全和合作社依法依規運營。
技術是產業發展的支撐,針對部分合作社技術支撐不力、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鄉級聯社長期開展農民技能大培訓、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鄉土人才,同時引進、整合鄉鎮農技人才,推動優秀農技干部充實到“三農”戰線,為合作社發展產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技術服務。
“分紅制度更明晰,技術保障也有了,農民隻要出力做好農活就行,其他的都不用操心了。我們作為企業,有了專門匹配的農技教授,多次解決了種植風險,對我們產業發展有了巨大的幫助,我們也不怕了。”在田壩鎮羊肚菌種植基地,貴州鵬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煦賡說。
包產銷 破解“兩端難題”
“發展種植,我們農民最怕的就是種得出來賣不出去,但是有了合作社解決銷路,我們隻管放心的種,總是會有銷路的。”碧海街道西沖社區村集體活動中心,剛領取到刺梨產業分紅款的馬金友說。
“有了合作社帶領,我們不僅在種植技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不用再自尋銷路了,今年我靠刺梨產業就收益了3萬余元。”馬金友開心地說。
產業發展快,全靠總社帶。為帶領和服務好產業發展,區引進了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七星關區村集體合作社總社,通過統籌產業選擇、資金籌措、市場銷售等方法,破解村集體合作社產業發展中的生產端與銷售端難題。
在產業選擇方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針對部分地方產業規模體量小、競爭力不強、未能形成集中連片的規模效應的情況,制定了“532”特色種植發展布局和“211”生態畜牧業工程。“我家土地不多,大部分是流轉給合作社了,前年我加入合作社一起養牛,現在靠養牛每年都能掙到不少錢哩。”野角鄉天星村的養殖戶梁才英說。
目前,全區以村集體合作社為主體,共規劃種植刺梨50萬畝、茶葉30萬畝、蔬菜20萬畝﹔養殖肉牛20萬頭、家禽1000萬羽,生豬年出欄100萬頭。
針對部分合作社資源資產盤活利用不到位,資金籌措能力不足等問題,總社以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調動群眾積極性,將各類資源資產折股量化,明晰股權,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經營。
“我種了一輩子的地,沒想到有一天農民也能變股東,隻要把我們的產業發展好,就能分紅。”千溪鄉法朗村村民羅紹國說。
市場營銷是產業重要的最后關頭,為確保銷路,保証農民收益。區總社牽頭,採取“網絡直播帶貨”“農校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等方式,鞏固區內、市內市場。抓住東西部協作機遇,利用“黔貨出山”通道、電商平台及各類推薦會、展銷會,打通省內、國內市場,推動農產品在走俏省內市場的同時,加快走向省外市場。
“我們種植的菜直接運到粵港澳大灣區去賣,這大白蘿卜是我們的精品土特產,原來因為交通不便,總是在我們自己的區域裡賣不了多遠。現在坐上車就賣到了廣東。”朱昌鎮村民王志文說。
村集體的壯大為村民帶來了豐厚的收益和滿滿的獲得感“團結力量大,基礎差、貧窮都不怕,隻要我們有一套好班子,把村民們組織在一起,團結在一起奔發展,村子才能煥發活力,才會有發展希望。”鴨池鎮河壩村民吳明惠說。(圖/文 陳香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