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长势、浇水……5月16日一大早,黔西市重新镇头堰社区居民游龙娥就来到大棚,管护刚种下不久的圣女果,日头渐高,游龙娥的脸上满是汗水。“大棚里比外面温度高,每天干完都是一身汗,但是想到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心里就甜滋滋的,也不觉得辛苦了。”游龙娥说。
4月初,头堰社区的大棚里便种下了圣女果苗,在务工群众的精心管护下,已经长到10多厘米高。“这是咱们村的金果果,颜色漂亮口感香甜,去年已经卖出了好价钱,今年我们总结去年的经验,并进一步提高管护水平,让圣女果的产量和品质上个新台阶。”
脱贫攻坚期间,恒大集团在头堰社区援建大棚265个,根据地理优势,重新镇又筹集资金自建大棚137个。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该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打下了基础。
头堰社区采取“党委牵头、支部领办、合作联社运营、龙头企业参股”的方式,成立头堰社区浪峰台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羊肚菌和圣女果轮换种植。今年,该社区羊肚菌采摘鲜菇达33吨,烘干羊肚菌6500余斤,实现销售额361万余元。
如今,头堰社区的羊肚菌、圣女果等优质农产品已经走出毕节,走上了沿海消费者的餐桌。
“通过镇级合作联社整合资源,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负责具体实施,改变了原来合作社单打独斗的单一格局,形成现在抱团发展的格局。”重新镇合作联社负责人杨茂介绍,目前头堰社区402个大棚圣女果已全部种植完毕,预计能实现产值300万元。
合作社发力带动乡村产业兴旺的,还不只是头堰社区。这些天,黔西市大关镇七里村的牧草种植基地里又忙碌起来,40多位村民在地里开展施肥、优化补种牧草等管护作业。“今年我们从海南引进产量更高的草种,对其中300亩进行优化改种,亩产将提高约30%。我们还使用大型犁土机进行翻犁,这一环节的费用从以前的每亩120元降低到80元,还大大节省了时间。”七里村党支部书记李念介绍。
近年来,七里村坚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发展牧草种植1100余亩,同时建设牧草加工厂,建设养殖场,发展了存栏120余头的“小区养牛”产业,带动了200余名群众在合作社长期务工。2020年,七里村牧草销售额达120余万元,村民实现了增收,村集体经济积累也得以增加。
据统计,截至目前,黔西市共有合作社726个,其中股份经济合作社36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65个。在合作社带动下,黔西乡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