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為民族高校,在音樂舞蹈人才的培養上或許有著先天的優勢,而深耕民族沃土,必將春華秋實。當然,如何傳承和創新民族音樂舞蹈藝術,從來都是重要的時代命題,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院長唐德鬆對此有深有感觸。從田野挖掘,到課堂傳授,乃至舞台創作,多年來,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構建了一套獨特的教學體系,讓越來越多的教學成果得以登上大舞台,展現給世人。這背后,是輩出的人才和閃亮的成績。可以說,是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用民族藝術為貴州添光彩,而這也是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的一個縮影。
有一種責任 叫守護侗族大歌
有一種音樂,必須由3人以上才能進行演唱,時而似鳥叫虫鳴,時而像高山流水,旋律多變,悅耳動聽。1986年,這種音樂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這種音樂,就是來自貴州的侗族大歌,素有“天籟之音”之美譽,起源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侗族大歌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自此,侗族大歌的傳承和保護備受關注。不過,一個嚴峻的現實是,由於侗族沒有文字,傳承隻靠口傳心授,隨著歌師的老去,部分侗族大歌正面臨失傳。
從某種意義上看,侗族大歌傳承基地的獲批建設,對於侗族大歌的傳承和保護,或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這是貴州民族大學2019年獲批的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之一,也是貴州省第一個音樂類國家級傳承基地。
侗族大歌傳承基地的落成,不僅有利於侗族大歌的保護和傳承,更有利於侗族大歌的創新和發展。
“基地的獲批建設,讓民大人承擔起了侗族大歌守護者的角色。”唐德鬆表示,學院將以侗族大歌傳承基地的建設為契機,深挖侗族大歌的價值內涵,開展專業人才培訓,編創藝術作品,並加強侗族音樂文化的對外傳播和交流。
守土盡責的民大人,迅速行動起來。侗族大歌國家級傳承人吳品仙被請進貴州民族大學,開講《侗族大歌歌唱及傳承保護》﹔唐德鬆帶領師生深入黎平縣採風,挖掘整理出了一批老侗戲和老侗歌的珍貴資料﹔教師的科研熱情被激發了出來,《生活視域下的少數民族民間歌唱研究——以侗族琵琶歌為例》《侗族傳統音樂與民族心理關系研究》等一批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及核心論文相繼產生。
有一種實踐 叫“從田野走向舞台”
侗族大歌傳承基地落戶貴州民族大學並非偶然。唐德鬆坦言,把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建設成傳承貴州世居民族音樂舞蹈文化的重要基地,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貴州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加強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專業和學科的課程建設與教材開發。正是立足於“扎根本土、凸顯特色”的教學改革目標,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構建起以傳承、弘揚、創新貴州民族民間優秀音樂和舞蹈為內容的課程體系,並以“採、編、排、演”的一體化教學培養方式,創立了以創新型和實用型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
貴州省眾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被外界了解較少,進入課堂教學就更是寥寥無幾。在日常教學中,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師生深入田野採風,並依托課堂教學實踐,對貴州民族民間音樂、舞蹈進行優化整合,從而打造出一支“下得了田野,進得了課堂,上得了舞台”優秀隊伍。
從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唐德鬆明顯感覺到,對貴州域內典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的學習和掌握,已成為本校學生區別於“他者”的明顯特征。
2017年,經過長期在民族地區實地採風和編創,音樂舞蹈學院師生傾力打造的大型彝族歌舞劇《歷》在貴陽首演成功,並代表貴州高校參加了當年的貴州省第六屆少數民族文藝匯演。該劇將彝族文化與神話故事相結合,對彝家兒女的成長展開描摹,從頑劣山娃到羞澀少年,從活力青年到穩重暮年,最后共同歡慶新年,歌唱幸福的生活,《歷》表現的是年輪在生長,生命不息。
《索瑪花開》創造性地將唯美的百裡杜鵑秀麗美景搬入劇院之內,通過專業舞蹈演員的傾情演繹,將彝族傳奇故事、民族文化、杜鵑傳說完美融合,被業界稱為“黔西北彝族文化的一次升華”,一經推出即受到觀眾喜愛和好評。
近10年間,《原色》《歷》《古道苗疆》《索瑪花開》《我愛貴州》等五部由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傾力打造的大型歌舞劇相繼推出,獲獎頗豐。《歷》獲第六屆貴州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劇目銀獎,《原色》獲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表演金獎,《古道苗疆》獲第五屆貴州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創作金獎,《索瑪花開》獲貴州省政府文藝獎二等獎。而這,即便放眼全國藝術類院校,也是少見的。唐德鬆認為,正是扎根於貴州斑斕厚重的民族藝術大地,師生們的藝術才能才不斷得以滋養。
有一種探索 叫融合創新
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的前身是貴州民族大學藝術系,始建於1955年,2004年經學校學科整合為音樂舞蹈學院,現有音樂學、音樂表演、舞蹈學、舞蹈表演4個本科專業,藝術專業碩士、少數民族藝術兩個碩士點。
學科建設是決定教學和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音樂舞蹈學院堅持“凝練方向、匯聚人才、構筑平台”的理念,通過“科學規劃,加強保障,拓展視野”的措施,把特色辦學轉換為學科優勢。這其中,融合創新是關鍵詞。
和實踐相比,理論對傳承、弘揚貴州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音樂舞蹈人才培養固然需要系統性的專業訓練作為保障,但也需要相關的專業理論類課程作為支撐。除通常開設的課程之外,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增設了《貴州民族文化概論》《貴州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研析》等理論課程和《劇目實訓》《戲劇表演基礎》《藝術實踐》等實踐課程,從理論支撐、技術保障和實踐運用三個層面綜合推進,共同構筑起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唐德鬆認為,融會貫通,打通理論與技能課程之間的壁壘,在音樂、舞蹈專業技術課之間架起橋梁,相互滲透,甚至交叉、對比教學,使得學生心智與技能並行,對音樂舞蹈的理解也更全面和深刻。
融合創新之下,授課方式隨之發生變化。讓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親自為學生們授課,成為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的特色。苗族蘆笙、鼓舞、錦雞舞、彝族山歌、鈴鐺舞、羊皮鼓舞等特色課程,均由傳承人手把手傳授技藝,讓其原滋原味不走樣。
越來越多的貴州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被師生們搬上舞台,展現給了外界,並收獲了不俗的成績。“參加錄制多期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綜藝頻道舞蹈世界欄目青春夢想季貴州民族大學專場匯報﹔參加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慶祝國慶70周年中國歌曲大會國慶盛典錄制﹔參加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0年春節聯歡晚會編、導、演工作﹔參加中宣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辦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首映發布會﹔成功主辦貴州省高等學校“音樂學”專業建設研討會。在全省各市州歷屆旅游發展大會中,我院師生多次承擔打造主題晚會的重任。”唐德鬆對學院師生的表現相當滿意。
近年來,音樂舞蹈學院還成功舉辦2011多彩貴州文化協同創新項目《苗族鼓舞傳承人才培養》培訓班﹔2018年,學院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貴州省彝族古歌表演人才培養》項目﹔《新時代民族音樂舞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建與實踐》獲國家民委民族院校教學成果一等獎﹔2019年《貴州少數民族音樂》獲國家精品課程﹔《侗族大歌》獲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音樂表演》獲國家一流專業﹔《貴州少數民族音樂》獲國家一流在線課程。
“傳統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文物,而是以活態傳承具有多樣性的傳統文化。“作為還活著的,還有生命力的傳統文化,不僅需要保護還需要進一步發展,構建民族藝術的現代化和現代藝術的民族化。”唐德鬆說。
唐德鬆表示,下一步,音樂舞蹈學院將繼續守正創新,堅持民族原創,力爭將“舞蹈表演”打造成為國家一流專業,將“貴州少數民族民間舞蹈”打造成為國家一流在線課程,把學院辦成“傳承貴州民族音樂舞蹈文化的基地,宣傳貴州民族音樂舞蹈文化的窗口,培養貴州民族音樂舞蹈人才的搖籃”,為實現“特色鮮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學”而不懈努力。(文/任潔 何春 圖片由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提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