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美好新生活

2021年02月24日08:32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悅

春暖花開氣象新。這幾日,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和美社區居民陳文勇老人家裡,孩子們正在做寒假作業,陳文勇在一旁全心監督,一幅溫馨美好的畫面。

“寒假期間,我的事情就是每天監督這4個孫子完成當天的作業。如果他們遇到不懂的問題就給我講,我會聯系老師,讓老師通過電話給他們解答,督促他們4個人寒假也不能放鬆學習。”陳文勇樂呵呵地說。

有安居,有授業,搬遷后的陳文勇一家,最滿意的就是孩子們上學的問題得到了改善。“以前在老家,學校離家遠,孩子們要走半個多小時的路,總害怕他們在路上出什麼問題。”陳文勇說,現在學校就在家門口,他不再因安全問題而擔憂了。

如今,柏楊林街道擁有2所幼兒園、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改擴建學校、221名優秀教師,滿足了社區適齡兒童“上好學”的需求。

當前,我省38.18萬搬遷群眾子女就學問題得到解決,覆蓋率達到100%,確保了搬遷群眾適齡子女不失學、不輟學。

“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遷人口佔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總數的近五分之一。為全力做好后續扶持工作,貴州探索實施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等“五個體系”,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貴州篇章。

2月20日,春節假期結束,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箐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車間熱熱鬧鬧開工了,當地苗族同胞抓緊完成蠟染、刺繡和服飾加工,趕制訂單供應市場。

就業是搬遷工作的核心,是搬遷群眾穩得住、增加收入的關鍵,貴州作為中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正全面有序推進。

2017年,黔西縣把化屋村易地扶貧搬遷與加快產業發展相結合,依托當地苗族服飾傳統技藝,大力扶持發展苗寨扶貧車間,引進縫紉機、電腦繡花機等設備,讓傳統技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生產苗族服飾,產品線上線下銷往省內外市場,助力當地苗族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另一邊,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黃平縣推行“社區黨支部+錦繡計劃+搬遷婦女”就業新模式,5個移民社區黨支部與縣內民族企業或扶貧車間建立合作機制,將蠟染、刺繡、“銀項圈”等民族文化遺產資源融入移民搬遷技能培訓中,以“文化+扶貧”的形式推動非遺手工技藝的傳承,帶動2500余名搬遷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增加了收入渠道。

“廠房就在家門口,一個月工資還有3000元嘞。”黃平縣舊州冷水河社區搬遷群眾冉紹碧興奮地說道。

為拓寬搬遷群眾的就業渠道,貴州省圍繞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建成一批車間和扶貧基地,切實解決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問題,真正實現搬遷一戶、脫貧一戶。截至目前,我省易地扶貧搬遷有勞動力家庭40.68萬戶96.77萬人,已就業88.71萬人,綜合就業率達91.67%,搬遷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率達100%。

“黨的政策好,政府給我們安排了新房子,學校就在我們家的旁邊,很方便。”福泉市陸坪鎮五新社區搬遷群眾汪天衛說。

“搬來小區后,我們的生活環境很好,有鍛煉的地方,小區還有多輛公交車可以到縣城,尤其對於我們老年人來說看病更方便了。”威寧自治縣開華街道開華家園搬遷群眾王芬蘭說。

“社區配備有菜市場、超市、幼兒園等,很方便,希望自己和社區的發展越來越好。”岑鞏縣㵲水街道大榕涼塘社區搬遷群眾楊燕說。

屋裡亮堂堂,心裡暖洋洋,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群眾的“安居夢”照進現實。目前,貴州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946個,新建和改擴建配套教育項目669所,新建和改擴建基層衛生服務機構440個。通過完善、創新公共服務,搬遷群眾正在加速向“新市民”轉變。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