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四通八達的公路、一個個環境優美的公園、一個個煥然一新的小區、一張張幸福的臉龐、一聲聲發自內心的感謝……成為貴州省桐梓縣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桐梓新城區。楊茂華 攝
“十三五”以來,桐梓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改善民生擺在第一位置、作為第一工程、作為第一責任,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大批民生工程的實施,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了社會發展成果,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城區便民設施多了,群眾笑了!
春節剛過,天氣逐漸好轉,從早到晚,天門河濕地公園游玩的市民絡繹不絕,不時拿出手機自拍,發抖音。“這裡空氣好、景色美、很有文化,我閑時就喜歡約上三五好友到這裡逛逛,心情很舒暢。”67歲的退伍軍人鄧貴強很喜歡詩詞楹聯,天門河濕地公園開園后,他經常約上三五戰友到這裡散步,欣賞詩詞。
天門河濕地公園 。
天門河濕地公園 。
在位於桐梓東站站前廣場的戶外勞動者綜合服務站,環衛工人付小利正在用微波爐加熱午飯。服務站裡桌椅、冰箱、電視機、空調、應急藥箱、充電設備、雨衣雨傘等日常所需物品一一俱全。付小利表示:“以前隻能在屋檐下躲雨避風,特別是冬天,沒有地方加熱飯菜。有個這個服務站后,無論是休息還是熱飯、喝熱水都方便很多。”在桐梓縣城區,像這樣供戶外勞動者免費使用的綜合服務站有120余個。
戶外勞動者綜合服務站。
戶外勞動者綜合服務站 。
走進位於縣政府廣場的城市服務空間(公廁),智能顯示器提示蹲位使用情況。“各種各樣的設施都非常的齊全,感覺非常的舒服、非常的干淨。”市民董友喬對新建的“城市服務空間”贊不絕口道。
“城市服務空間”不僅能滿足普通群眾的如廁需求,還增設了功能齊全的第三衛生間,內設嬰兒護理台、嬰兒安全椅,還特別為老人、殘疾人安裝了扶手,同步配備了具有緊急呼叫功能的無障礙坐便器等人性化配套設施,滿足不同群體的入廁問題。此外,還有配套建設管理房,做到專人管理,及時做好廁所保潔工作,確保廁所干淨整潔。
公共廁所。
公廁雖小,關乎民生。為了將這項民生工程做好,近年來,桐梓投資967.8萬元,完成馬鞍山公廁、城區高鐵廣場、蟠龍大道濱河公園三號、蟠龍大道濱河公園五號、蟠龍大道濱河公園七號、官渡村堰塘灣組、蟠龍大道濱河公園一號、果蔬批發市場、軍民橋、政府廣場、嘉華公園、西門等18間公廁新改(建)工程並投入運行,“文明入廁”活動全面開展。
城區出入口“顏值”高了, 群眾高興了!
城區出入口是一座城市與外界連接、讓他人認識這座城市容顏的重要窗口,承載著桐梓與外界溝通的“第一印象”。“十三五”以來,桐梓縣不斷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區出入口“顏值”,推動城鎮建設高質量、高標准發展。
桐梓夜景。
提及曾經的縣城區北門出口,“道路狹窄、經常堵車、灰塵大……”沿線居民苦不堪言。
隨著北門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的實施,2019年,連接河濱北路與桐楚大道,全長1.2公裡的黃家咀安置點配套市政道路主線建設完工,把原僅有7米寬的210國道拓寬成雙向4車道,徹底解決縣城北大門出城交通瓶頸。
桐梓新城區。劉世平 攝
“路修寬了,房子修建好了,我們的生意都比以前好多了。”常年在北大門做餐飲生意的令狐榮蘭對北大門道路擴寬后帶來的變化,深有感觸。
縣城區西門出口作為桐梓城區的另一堵點,長期以來影響制約著城區整體形象, 2019年,起於武勝路(西門三叉路),經鐵西印象地產、西門棚改還房點、紫金名門地產,止於高速公路,全線約0.38km的道路改造工程建設完工。如今,雙向四車道的柏油大道讓曾經的西門舊貌徹底改變,附近居民對現在的西門新貌紛紛點贊。“現在路擴寬了,環境也好了,每天心情都很舒暢。”西門洪業羊肉粉館老板楊洪高興地說。
蟠龍大道和高鐵片區作為縣城區的另外兩個重要出口,隨著城市發展變遷,近年來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嶄新寬廣的路面、干淨整潔的人行道、美麗的綠化景觀……蟠龍大道作為桐梓的經濟路、發展路、文化路和生態路,近年來,根據城區規劃布局,一批行政單位、新汽車客運站陸續搬遷至此﹔林達陽光城、鷺島大院等商業樓盤紛紛入駐﹔越來越多的商業店鋪在蟠龍大道沿線開張營業。如今的蟠龍大道不僅作為城區的交通要道,更成為市民居住、休閑娛樂的重要區域,散發著新城的朝氣和魄力。
桐梓記憶。
提的問題解決了,群眾滿意了!
重大決策上關注民生,具體行動上身體力行,桐梓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十分注重親身體察民情。了解老百姓真實所想,為群眾排憂解難。
2019年9月25日,柏果樹社區居民謝國文反映,桐楚大道柏果樹社區沿線路段無隔離帶、減速帶、斑馬線的問題,行人亂穿馬路,車輛行駛速度快,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接到群眾反映的問題后,縣領導就立即召集縣交警大隊、縣綜合執法局、縣住建局等部門,現場辦公解決問題,僅僅20天左右就安裝好了隔離帶、減速帶、斑馬線,現在行人過馬路安全多了。
“我們反映情況后,縣領導第二天就來我們小區了解情況,很快就安裝了這個斑馬線、減速帶啊、紅綠燈。”柏果樹社區居民謝國文感激地說。
桐楚大道。
一件“不大”的事情解決了,滿意度也得到了提升。
走進桐梓,幾乎每個市民都會對你列舉出縣委政府辦的不少民生小事、“新鮮事”:每個公交站都增加座椅,等車方便了﹔破損的人行道都整修好了,雨天走路褲子再也不會被破地磚濺起的水弄臟了﹔馬鞍山轉盤改造好了,行車安全了﹔火炬路——交警大隊公路打通了,上班送娃上學不堵了﹔官渡河橋修復好了,行走安全方便了……
桐梓夜景。楊桐橋 攝
再往大一點說:大面積的棚戶區得到了改造,破爛的房子變成了高樓大廈﹔教師新村、小康城等老舊小區通過改造煥然一新﹔城區“大班額”得到有效化解﹔縣中醫院、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搬了新家,群眾就醫環境得到改善……
新建的桐梓縣中醫院。
若非篇幅有限,這個“單子”還可以繼續列舉下去。
除了縣城,在桐梓農村,一幅“鄉村振興”的迷人畫卷也在迅速展開。“十三五”期間,桐梓累計投入各類資金325.22億元,修建通村、通組路3434公裡,實施安全飲水項目5417個,改(擴)建變電站8座,改造農網3155公裡,建成通訊基站2982個,30戶以上自然村4G網絡實現全覆蓋,實施“兩居”工程8.56萬戶,易地扶貧搬遷4973戶2萬余人,實現了基礎設施大提升、農業產業大發展、農村面貌大改觀。
桐梓官倉鎮新農村。劉世平 攝
其實,豈止是直接關系老百姓柴米油鹽茶、衣食住行醫的事情,桐梓縣許許多多的“大事”,也都是屬於老百姓的。2021年1月12日在桐梓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縣長龍斌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四五時期,桐梓工業將錨定成渝鏈條配套,打造新型工業高地﹔農業將錨定成渝市場提質,打造綠色保供基地﹔旅游將錨定成渝需求轉型,打造康養旅游勝地﹔城鄉將錨定成渝示范引領,打造特色城鎮集群﹔服務將錨定成渝改革創新,打造開放包容之城﹔民生將錨定成渝普惠提升,打造和諧幸福家園。還有即將啟動的人民路城郊農貿市場改造,縣老年養護院、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每一件都與桐梓的老百姓息息相關。
大山裡的孩子搬遷到蟠龍社區后享受優質的教育。
桐梓老城區 溱水半島。劉世平 攝
和煦的陽光普照而來,幸福的笑容花樣綻開。對桐梓人來說,幸福的陽光就洒在每個人的臉上,幸福的感覺就刻在每個人的心中,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從沒有像今天這般令人觸手可及。未來的日子,桐梓人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幸福!(文/圖 彭光杰 令狐程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