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村民趕制傳統工藝黃水粑備戰年貨市場。孫偉 攝
春節臨近,在石阡縣坪山鄉堯上名族文化村,村民們忙著趕制傳統特色小吃黃水粑,積極備貨供應節日市場。
黃水粑作為石阡縣的一道傳統特色美食,以糯米、黃豆、紅糖等為原料,以粽葉、稻草等為輔料,遠銷省內外市場。同樣也是當地的一道有名的特色旅游商品小吃,特別是春節期間深受廣大顧客喜愛,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每年春節前,當地家家戶戶都會提前備足所需材料,為趕制黃水粑供應年貨市場做好准備。
“在農歷的冬月底到臘月初,就要備齊所有的粑葉、糯米、紅糖、豆子等材料,對於我們來說臘月就是旺季,進入每年的臘月所有的客戶就要下訂單,我們就要提前准備貨。”石阡縣坪山鄉堯上名族文化村村民鄧宗倫說。
做黃水粑已有10多年的當地村民鄧宗倫介紹,自從村裡被開發鄉村旅游以來,夫妻二人以制作傳統工藝黃水粑為職業,黃水粑也成了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每年對銷售季節的把控他們早已了如指掌,這段時間夫妻倆正忙個不停,為下單的顧客備好貨物。
“這段時間都有訂單了,差不多一天有時候有兩三個訂單,到臘月二十左右的時候,接的訂單差不多就是上千個的,有時候是兩三千到四五千個都有。”石阡縣坪山鄉堯上名族文化村村民鄧宗倫笑嘻嘻的說。
近年來,隨著石阡縣不斷加大對鄉村旅游及傳統特色美食開發扶持力度,推動了當地傳統特色美食工藝保護、傳承和創新,使黃水粑產業逐漸形成規模化訂單式生產,產品線上線下銷往省內外市場,助力當地村民就業增收。
正在趕制黃水耙的石阡縣坪山鄉堯上名族文化村村民張雲容告訴筆者:“每年到過年這段時間都很忙,我們差不多都要做到臘月二十七八才收工。今年這種情況臘月份做一兩萬塊錢是沒問題的。我家是三個娃娃讀書,一年的費用支出基本上是靠這個黃水粑為收入。每年差不多做毛收入十來萬,純收入七八萬塊錢。”(孫偉 楊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