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社管學院:“金字招牌”背后的“三字訣”(組圖)

2020年12月25日16:13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民族大學校長王林主持2020年社會學長江學者工作室“空中講堂”。
貴州民族大學校長王林主持2020年社會學長江學者工作室“空中講堂”。

社會學是個啥?它可不是教你混社會的,學術一點,就是系統地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群體的學科。如果要歷數貴州民族大學的“金字招牌”,社會學肯定位列其中。在2016年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社會學學科進入C檔,全國民族院校排名第三﹔在“2018年中國大學一流專業排行榜”中,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排名第17名,躋身5星級行列。而在高等教育評價專業機構軟科發布的“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科在全國社會學科中排名前30%,位列第26名。創建30多年來,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科何以在中國社會學教育中獨樹一幟?無他,靠的正是獨辟蹊徑的“三字訣”:引、融、拓。

一曰引 引得名師育新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一支過硬的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從何談起?”談及隊伍建設的“秘籍”,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王國勇給出了一個字:引。

社會學學科49名教師中,教授23人、有博士學位者42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省管專家4人、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6人、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專家3人、雙師型教師12名……陣容如此強大的師資隊伍,奠定了社會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堅實基礎。

“千方百計引名師,方能獨具匠心育新人。”王國勇說,學校高度重視社會學學科建設和發展,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充分支持和保障。社會學辦學30余年來,大批人才的引進,壯大了師資隊伍,打造了強有力的科研團隊。在社會治理創新、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學逐漸形成了研究主題突出、學科方向鮮明、專業教育模式新穎的學科特色,社會學學科也成為了貴州民族大學的傳統優勢學科。

2006年,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學科成為貴州省級重點學科,2008年成為全國高等教育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獲得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2012年獲批博士人才培養項目——西南民族地區社會管理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013年開始招收博士生,實現了貴州省人文社科博士招生、培養零的突破。2017年成為貴州省區域一流建設學科,2019年獲批教育部首批一流本科專業“雙萬計劃”建設點。

“我們圍繞社會學促進‘社會建設與社會發展’的使命,始終注重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利用自己立項的科研項目帶動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培養學生對科研的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王國勇舉了一個例子。2015年,“精准扶貧”上升為我國消滅絕對貧困新戰略。敏銳的科研嗅覺告訴他:這是個有價值的選題!王國勇迅速找來學生邢溦,親自指導其查閱文獻、開展調研。兩人撰寫的論著《我國精准扶貧工作機制問題探析》刊發在經濟類CSSCI雙核心期刊《農村經濟》,其創新提法和觀點獲得業界高度認可,截止目前,該論著在中國知網上下載20000余次,被引600余次。

王國勇表示:“30余年來,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學科為國家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超過3000人。其中,招收博士研究生達101人,年終就業率100%。眾多畢業學子已成為高校教學和學術骨干。”

二曰融 融入本土煥生機

地方高校承擔著本土人才培養的重任,學科建設不融入本土,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

“注重社會學理論的本土化是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學科建設顯著的特點。”王國勇認為,社會學作為西學引入中國,需要對其理論與方法做出創新,使之融入中華文明、融入本土文化。貴州是少數民族地區,有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為堅持融入本土,貴州民族大學的社會學學科在這片多彩的土地上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學科分為“社會治理與社會政策”“應用社會學”“民俗學”“人類學與旅游社會學”等四個各具特色又聯系緊密的研究方向,而每個方向均有著濃厚的本土化色彩。

“社會治理與社會政策”方向以“關注民族地區社會治理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探討民族地方政府加強社會政策實施的制度創新以及政策落實的實踐機制”為特色,聚焦貧困治理、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民族地區社會政策等研究﹔“應用社會學”方向以“關注族群關系與生態移民的社會適應”為特色,聚焦群體性事件與社會安全、少數民族特殊群體、大眾傳媒與社會治理等研究﹔“民俗學”方向以“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民族典籍的搜集與整理”為研究特色,聚焦民族地區的口頭藝術、瀕危語言、文化表達、族群記憶等研究﹔“人類學與旅游社會學”方向以“社區教育、民族宗教信仰、鄉村旅游發展”為研究特色,聚焦民族傳統知識傳承和技藝革新、智慧旅游、民族旅游社區社會治理等研究。

“四個方向均積極回應著國家新形勢、新任務、新戰略,具有專業前瞻性、學術前沿性,引領著科研團隊聚智發力。”王國勇說,近年來,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科學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6項、省部級項目47項,出版專著33部,發表核心期刊133篇,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25項,獲得省部級等領導批示15份。

“我們民俗學方向在民族典籍搜集與整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王國勇說,由博士生導師肖遠平教授負責的《屯堡文化綜合數據庫建設》,系統、全面、規范地搜集整理屯堡文化,進而打造綜合數據庫及共享平台,有效地激活了地域文化資源、助推屯堡文化振興,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由肖遠平教授主編、國家一級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從2015年開始,連續5年分別以名錄式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法律保護、數字化保護為主題,推出了多篇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得到非遺學術界的高度認可,成為國內首部以少數民族非遺為專門研究對象的藍皮書,這也使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學科關於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

三曰拓 開拓創新天地寬

或引經據典,或聲情並茂,盡管是線上演講,卻是精彩不斷互動熱烈。演講者是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周曉虹。從“觸摸江村:緣起與發現”“文化自覺,或如何跨越‘文野之別’”“從江村走向中國”等方面,周曉虹教授對中國社會學及人類學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費孝通江村調查做了深入解讀。

貴州民族大學校長王林教授主持了2020年5月12日的這場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的特別演講,同時拉開了社會學長江學者工作室“空中講堂”的精彩序幕。

此后,翟學偉、謝立中、賀雪峰、葉敬忠、田毅鵬、張文宏、文軍、邱澤奇、胡榮、李路路等10位長江學者、社會學家相繼走進“空中講堂”,為民大學子以及社會各界同仁帶來一場又一場精彩絕倫的文化大餐和學術盛宴。

5萬余人次在線觀看、30萬人次瀏覽量,11場學術演講引發眾人“圍觀”,社會反響超出預期。這在王國勇看來,不以為奇。因為開拓的精神、開放的姿態、開闊的視野,原本就是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學科高質量發展的一大亮點。

王國勇表示,為創新教學模式,開拓教學資源,2020級社會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社會學理論與經典文獻選讀》《社會研究方法》兩門專業核心課程以網絡授課形式,邀請周曉虹、謝立中、文軍、翟學偉、田毅鵬、李路路、邱澤奇、張文宏、胡榮等社會學長江學者為學生們開展線上講學,這在全國社會學界產生重大影響,民大社會學的專業博士研究生因此被學界戲稱為“中國社會學的寵兒”。

從2015年開始,貴州民族大學連續6年作為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年會的承辦方,每年邀請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與科研機構數百名專家學者齊聚,宏文縱論新時代社會學發展﹔2016年主辦“傳統倫理下的非遺傳承與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吸引了來自日本、俄羅斯、韓國、新加坡的相關機構以及全國著名大學的專家學者共話“非遺”,為業界矚目﹔2018年主辦“2018年中國社會發展高層論壇、‘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新形勢下的社會治理創新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2019年主辦“中國社會學:從本土化嘗試到主體性建構——紀念中國社會學重建40周年研討會”﹔先后與美國加州大學、波爾德大學、杜克大學等國外著名高校開展學術交流與項目合作,並選派學術骨干訪學、進修等等。

談及學院未來發展,王國勇信心滿滿:未來5年,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將繼續鞏固社會學學科在貴州省內的領先地位,力爭將社會學學科申報成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將社會學學科建設成為西部地區一流學科,乃至國內一流建設學科。(任潔 何春 圖片由貴州民族大學提供)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