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嶺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四千六百九十一戶二萬二千一百四十人

讓貧困戶順利轉身“新市民”

2020年12月16日07:46  來源:貴州日報
 

冬日晨,一輛滿載乘客的公交從關嶺自治縣同康社區出發,開往10公裡外的中心縣城。社區裡的農貿市場、超市、服務站等相繼營業,上班和上學的人流打破清晨的寧靜,新建的學校裡,朗朗書聲不絕於耳……同康社區開啟了新的一天。

同康社區是關嶺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去年4月,縣裡10余個鄉鎮的8000多名搬遷戶陸續搬了進來,同時也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

來自永寧鎮大壩村的張道瓊在新家的扶貧車間找到了一份工作,對於種了半輩子地養了數十年豬的她來說,這份工作讓她覺得新鮮又滿意。此前家中的一塊薄地,滿打滿算也隻能勉強讓家裡六七口人糊口,搬至同康社區后張道瓊的兒子兒媳外出務工,她自己也成了上班族,每月有兩三千元的收入。

張道瓊工作的扶貧車間大樓位於同康社區內,距她家僅百米,幾家企業經營著電子設備、紡織、飾品、美甲等工種。啟鑫電子總經理姜曉華說:“張道瓊就在我們公司上班,我們主要生產民用客機上的航空耳機,用工量相對較大,正常運轉時組裝流水線就需要上百人同時工作。”

在關嶺,像同康社區這樣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有14個。為擺脫深山區、石山區致貧的困境,關嶺自治縣生態移民局響應“群眾不搬遷,干部不下山”的號召,“十三五”期間全面實行統規統建集中搬遷,4691戶22140人從大山深處遷出。安置點以脫貧為導向,堅持以崗定搬、以產定搬,根據現有的公共資源、可就業崗位、可脫貧產業確定安置容量和安置點建設規模。

“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對於較晚進入城市的易地扶貧搬遷戶來說,就業是踏入新生活圈的第一步。基於此,關嶺生態移民局積極開展培訓和就業服務,依托周邊產業、扶貧車間與人才市場培訓鼓勵安置區群眾就近就業,百合街道工作人員朱皓說:“為鼓勵搬遷戶積極就業我們推出相關政策,在合作社及扶貧車間就業滿三個月以上的貧困戶,可在其工資基礎上再增30%的穩崗補助。”

在緊抓就業的同時,該縣生態移民局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從搬遷為主轉向后續扶持,從“五個體系”著手,全縣新建或改擴建學校5所,滿足搬遷群眾子女入學需求﹔各安置點均有衛生室,搬遷群眾看病全部實行一站式報銷,貧困群眾先診療后付費﹔設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平價購物中心、老年服務中心、兒童之家等基礎配套﹔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已實現有效銜接……

“十三五”期間,關嶺共有52個自然村寨整組搬遷,目前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遷后實現全部脫貧。新生活帶來了新發展,從貧瘠的困境中翻身,從石山區“農民”到安置點“新市民”,搬遷群眾迎來安居樂業的新生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聖)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