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12月8日電 題:謀劃未來貴州脫貧摘帽后的新生活
記者 楊茜
11月23日,貴州最后9個貧困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摘帽以后,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好鄉村振興。在貴州,不少地方已在謀劃未來的發展。
貴州正安縣農民楊甫玉曾是精准扶貧戶,在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產業導師的帶領下學習蜜蜂養殖,從5蜂群到150蜂群,楊甫玉的每年純收入可達15萬元。
2018年以來,正安縣以“農民導師制”為基礎,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目標,探索打造181間“新青校”,設置田間課堂,就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正安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新青校”著力培養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民眾信得過的新型職業農民,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助推鄉村振興。
“十三五”期間,中國完成960多萬貧困人口的易地扶貧搬遷,貴州作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省份,實現188萬民眾的“大遷徙”,挪窮窩更要換窮業、斷窮根,貴州搬遷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率達100%,842個集中安置區社區服務功能100%覆蓋,配套學校669所,醫療衛生項目440個,布局建設了一大批配套產業就業項目,為搬遷民眾逐戶落實后續扶持措施,實現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陽光小區裡,51歲的潘成武2019年搬遷而來,相鄰的兩套住房居住著一家6口。搬遷后,潘成武在榕江縣車江壩區務工,有了新工作,妻子在公益性崗位就業。兩人務工一年有近五萬元收入,把之前的債務還清,現在銀行卡裡還有了存款。
在貴州望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平郎社區,搬遷戶梁富道在社區裡的扶貧工廠就業,手裡還有三十年不變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証,每年都有集體經濟的分紅。
為鼓勵易地扶貧搬遷民眾自主創業,貴州官方給予市場經營主體獎勵和優惠政策、給予創業扶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金融扶持政策、財政資金扶持政策,促進搬遷民眾穩定就業增收。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至阿妹戚托小鎮。搬遷而來的陳勇慧和丈夫成立一家服飾公司,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政府通過金融扶持政策給了4萬多元資金扶持,同時社區免費提供門面。”陳勇慧說,公司目前帶動十余名婦女就業,平均每人每月可領到1500元工資。
產業脫貧是貧困地區脫貧的直接有效辦法,也是增強造血功能的長久之計。貴州省多個貧困地區,利用其自身特點發展產業,找到了脫貧的有效辦法。在貴州威寧五裡崗街道,威寧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忙著採摘、包裝和搬運新鮮杏鮑菇。
而貴州鳳岡縣永安鎮田壩村則重點發展茶產業,當地已基本實現“人均一畝茶”的目標。村裡下一步要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茶葉品質、生產優質茶。
貴州江口縣黑岩村於2017年脫貧,為防止返貧,當地政府已把此項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建立了防貧監測預警機制。
“做好脫貧攻堅總結有著重大的意義”。中國扶貧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黃承偉在指導貴州部份脫貧攻堅典型縣經驗總結和宣傳工作座談會上特別指出,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收官總結,是鞏固拓展和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手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