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助力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一)

鎮遠縣報京村:浴火重生謀產業 旅游發展盼“春天”

2020年12月02日11:38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走進青山環繞的鎮遠縣報京村,干淨整潔的道路兩旁,一排排紅磚青瓦小樓坐落有致,村民們在各自忙碌著,一副幅美麗鄉村的畫卷呈現眼前。“這幾年我們寨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還要多虧了民大的老師們,隻要有他們在,我們心裡就踏實。”很多村民說。

報京村全景。鄧嬌 攝

報京村民口中的“民大老師”,指的是李昭勇和黃介武。2016年,貴州民族大學對口幫扶鎮遠縣報京鄉,選派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深入扶貧一線擔任駐村干部,李昭勇和黃介武就是其中兩位。駐村期間,他們帶著村民們夯基礎、修道路、謀產業,浴火重生的報京村,也因此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報京鼓樓。鄧嬌 攝

夯基礎 強產業 助力報京“浴火重生”

說起報京村,總繞不開那場毀滅性的火災。作為貴州北侗地區最具侗族特點的村寨,2014年,報京村發生了一起特大火災,致使全寨1000余間房屋不同程度燒毀,很多村民的房屋都在那次火災中化為灰燼。

“要讓報京村真正獲得發展,不僅要幫村民重新把房子建起來,把路修得更好,還要找准產業,真正激發起村民發展的內生動力。”作為連續兩屆的駐村書記,夯基礎、強產業成為他們的發展共識。

為了幫助村民把生產便道建起來,李昭勇帶領村干和村民通過多方籌集資金28.6萬元,於2017年建成了村裡的第一條生產便道,讓村民開著車就能到田間地頭,改變了當地侗族群眾祖祖輩輩靠牛拉馬馱搞生產運輸的歷史。2018年,剛到報京村報到的黃介武也同樣意識到基礎設施的重要性,於是利用民大校友捐助、學校撥付的基礎設施建設經費等近30萬元,對村民的生產便道、庭院、連戶路等進行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極大地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

為村民進行道路提升工程。黃介武 攝

報京村建成的生產便道。李昭勇 攝

報京的交通“天亮了”,可對一個沒有任何產業支撐的“空殼村”而言,因地制宜謀產業、強產業,成為接下來工作的重中之重。“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隻要村民看到有人搞產業有了經濟效益,自然就會加入到發展產業的隊伍中來。”李昭勇說。

因看准村民田仁富的養殖產業發展得不錯,黃介武和村干便多次看望田仁富並積極與他溝通,鼓勵將其養殖技術傳授給村民,帶動村民一起發展養殖產業。與此同時,積極幫助村民申請養豬、養鴨等先建后補養殖項目,惠及300余戶貧困戶。

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村富民強,接任駐村書記的黃介武繼續迎頭趕上,幫助村民建起魚塘。2019年7月,魚塘建成,總面積2100平方米,僅3個月就已獲收益11000元。“今年投入的800斤魚苗,產值達到7萬元左右。”黃介武說。除了魚塘之外,報京還將同步發展花椒等產業,以此帶動更多群眾穩定脫貧。

由駐村書記牽頭建起來的魚塘。 黃介武 攝

擦亮旅游“名片” 為可持續發展續航

“如果有朝一日報京村的旅游發展起來了,那我才能真正地放心。”對於報京的未來,李昭勇和黃介武有著同樣的期許。

作為貴州黔東南州保存最完整的北侗民族村寨,報京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2014年的那場大火中,雖然有很多民居被損毀,但重建的村寨依然保留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同時,在該村的山腰上,還保留有一處傳統的干欄式房屋。它們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獨具特色,是報京侗寨最傳統的木房。此外,在寨裡矗立著的鼓樓則讓整個村寨添加了更多韻味。

旅游興村,成為報京人民浴火重生的又一出路。近年來,報京通過深挖民族特色,舉辦“三月三”等豐富的民俗活動,吸引了一些游客慕名而來。不過,由於報京距縣城較遠,旅游基礎設施不太完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一直不慍不火。如何擦亮這張名片,帶火鄉村旅游,成了兩任書記需要攻克的難關。

以文化為紐帶,讓民俗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和傳承下去,讓報京村的鄉村旅游更具競爭力。為此,貴州民族大學除了對當地舉辦文化活動進行資金資助,同時還號召美術學院的學生,為報京村文化長廊繪制了專門的文化展板等,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此外,民大還加大了對該村的智力幫扶,希望為當地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為報京今后的發展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當地脫貧致富帶頭人田仁富的家。 鄧嬌 攝

“如今報京脫貧了,我們也成了報京村的榮譽村民,這裡會是我們永遠都關注的地方。”李昭勇和黃介武表示。如今的報京,不僅山更青,水更綠,村子也更美了,村民們的荷包也跟著鼓了起來,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報京村委班子工作也更有干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報京村一定會越來越好。(任潔 鄧嬌 潘小露 孫遠桃 )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