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大携手镇远县:因地制宜兴产业 全力以赴谋振兴(组图)

2021年02月27日14:51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贵州民大党委书记褚光荣带队调研“校农合作”基地
贵州民大党委书记褚光荣带队调研“校农合作”基地

“民大与镇远共同建立的乡村振兴学院,进一步提升了镇远巩固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效,加速了镇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步伐。”说起贵州民族大学与镇远县共建的乡村振兴学院,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远县委书记刘建新如是说。

自该学院成立以来,贵州民族大学立足镇远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通过“现场教学+创业指导+实地观摩”的形式,开展了产业培训、技术服务、产销对接、基层党建等方面工作,培训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推动农业农村产学研融合等系列行动,为该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事实上,乡村振兴学院的建立只是民大帮扶镇远的其中一个案例。自2016年民大与镇远结成帮扶对子以来,民大充分发挥学校在干部培训、人才培养、科技兴农等综合优势,积极探索“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建设长效脱贫机制,为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出民大智慧与力量。

聚焦“三乡(镇)十村” 因地制宜找致富“出路”

春节期间,走进青山环绕的镇远县报京乡报京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映入眼帘。庭前院后,村民们在各自忙碌着,杀年猪、蒸禾糯、腌腊肉、赶刺绣……大家的活儿干得麻溜利索,屋里门外也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这几年,报京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规划、民族文化发展传承、基层党建等各方面都实现大踏步前进,不仅寨子更美了,大家的荷包也鼓起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说起报京近年来的变化,该乡党委书记何洪道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份喜悦,离不开民大的支持与帮助。以报京村为例,2014年,该村一场大火致使全寨200余栋房屋造成不同程度损毁,上千村民无家可归。为了让村民平安度过“寒冬”,该县迅速启动重建工作。然而,随着贵州脱贫攻坚战打响,要让村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同步小康,除了重建房屋,进一步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引导村民转变生活方式等都成了其中重要内容,仅镇远之力,实属力不从心。

“多亏了民大的帮助,不仅安排干部到报京驻村,结合当地所需给村民提供了很多物资帮助,还和我们共同探讨报京未来的发展路径,为村寨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报京村支书邰光水说。

2016年以来,民大分别派出李昭勇和黄介武两位骨干教师到报京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两位驻村书记结合报京村的现实发展现状,深入展开调查研究,充分用好用活民大的帮扶政策和资金,帮助村民建房修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牵头组织成立覆盖全村农户的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民宿样板房建设,不断擦亮报京侗寨文化旅游“名片”,目前村民们实现了“户户有稳定增收项目、人人有稳定增收渠道”,人均收入超过一万元。

攻坚深度贫困“堡垒”,啃下最难啃的“骨头”。报京村的改变只是民大帮扶镇远的一个缩影。4年多来,学校派出一批业务骨干,重点深入该县最贫困的3个乡(镇)10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因地制宜开展精准帮扶,带领当地群众改变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家乡。

“只有沉下身去调查研究,才能掌握基层实际情况,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所急,帮助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解决实际困难的好方法。”在报京乡报友村驻村近3年的第一书记王胜坤说。在大家持续共同的努力下,镇远“三乡(镇)十村”迎来发展巨变,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村。

扩宽产销渠道   保证群众稳产增收

从2017年起,镇远的农特产品就增加了一条固定的销售渠道——通过食堂采购、工会采买、举办展销会等方式,销到贵州民族大学。

“只有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群众才能真正安心发展产业。”这是民大携手镇远以来最重要的原则和共识。为帮助当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贵州民族大学利用校园稳定的消费市场,帮助当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通过实施“校农结合”,多措并举解决当地农产品的销路问题。

报京乡屯上村气候湿润、土质松散、土壤肥沃,当地群众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但由于销路不畅,一直无法规模化发展。2019年,贵州民族大学派驻报京乡驻村工作队邀请专家实地论证,决定帮助当地发展脱毒马铃薯产业,同步解决销售问题,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

“种植脱毒马铃薯,符合群众的种植习惯,大家参与积极性很高。”驻村第一书记杨洋说,实行“订单式”种植,群众的“菜篮子”直通高校的“菜盘子” ,如今屯上村种植脱毒马铃薯200亩,覆盖贫困户145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脱毒马铃薯产业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源泉动力,大家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除了屯上的马铃薯,辽家坳大米、石桥“林鸡”、贵洒糯小米等产业也源源不断走出大山。自2017年贵州全面启动“校农结合”定向采购农产品工作以来,贵州民族大学以帮扶镇远县为契机,将学校后勤市场与贫困县、贫困户精准对接,助推产业扶贫。三年来,贵州民族大学通过各类展销会销售农产品200余万元, “校农结合”采购达1300余万元,通过工会“一对一”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70余万元,以销促产,以买代帮,助力贫困地区发展。

“‘校农结合’基地建设,就是要把学校2万多名师生的生活需要与镇远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村民的‘菜园子’向高校师生的‘菜篮子’转化,加大产销对接力度,解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进而激发内生动力,逐步将后续产业推向规模化发展,向主导产业迈进,实现村级有集体经济积累、户户有稳定增收项目。”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褚光荣说。

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 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驻村干部不仅要帮助当地脱贫,还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脱贫人才队伍。”这是民大驻村书记们在帮扶工作中达成的共识。

报京村年轻的支书邰光水就是党员先锋模范代表之一。在民大驻镇远县工作队的带动下,一心谋划村里发展,为群众排忧解难,带头安装路灯,修建鱼塘,整治环境,成了村民心中的好当家,还获得了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称号。

“我们村过去好多年不出一个大学生,这两年考上的越来越多了。”报京乡报京村村民高兴的说道。去年7月,报京村有13名孩子考上了大学,为鼓励孩子们,贵州民族大学驻镇远县扶贫工作队队长、报京乡报京村“第一书记”黄介武特意要求村“两委”制作喜报张贴在村寨各处的宣传墙上,“这既是对村里学生的表扬和鼓励,也是对民大帮扶的肯定。”黄介武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说道,民大在报京的教育扶贫有了成果和希望。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此,贵州民族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把党建扶贫和教育扶贫结合起来,全力推进文化教育扶贫纵深发展。

缺政策,民大“专项助学”专为报京、金堡籍贵州民族大学学生减免学费, “弘毅奖学金”资助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培训,民大利用寒暑假组织师生到帮忙点开展书法、美术、音乐等启蒙教育;缺文艺,开展“三下乡”文艺汇演,让当地群众充实精神文化享受;缺设施,民大各帮扶组捐赠桌椅、电脑、多媒体设备健身器材等教学设备给村级小学,捐赠26万元修建的报京中心小学公共卫生厕所……

“把党建融合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突出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找准着力点,用情、用心、用力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让扶贫更有温度更有力度。”贵州民族大学校长王林说。(孙远桃 潘小露 图片由贵州民族大学宣传部提供)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