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窗前挂,火紅春聯貼門前,全家齊做年夜飯,手機“隔屏”來拜年……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春節期間貴州的“年味兒”沒有往年濃厚,但瓮安縣易地扶貧搬遷戶楊再琴一家人的“幸福感”卻並未減少。客廳裡,一家人正圍坐在沙發上,吃著水果看著電視,其樂融融。“以前每年春節都是回娘家或到哥哥家過,這是我們全家人第一次在自己家裡過新年,大家都特別開心。”楊再琴說。
今年45歲的楊再琴是瓮安縣猴場鎮小河山鄉石板坪村村民,由於她和愛人宋澤權身體都不好,加之兩個孩子正在上學,生活十分拮據。為了讓兩個孩子能夠順利完成學業,20多年來,夫妻倆始終沒能修建起自己的房子,一家四口隻能借住在親戚家或租房住。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幫助下,2019年6月27日,楊再琴一家搬入瓮安縣雍陽街道映山紅社區朵雲易地扶貧搬遷點,80平方米的溫暖“小窩”,讓全家人結束了一直以來“漂泊”的日子,大家的心更近了,對未來的生活也更加有信心。
“‘漂’了22年,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貴州多山,開門見山。距瓮安縣城60多公裡的猴場鎮小河山鄉石板坪村也不例外。在楊再琴和宋澤權居住的村民組之間,就隔著一座山。由於交通不便,寨子裡的人若要來往,需要走上一個多小時的山路。
1998年元旦,23歲的楊再琴和30歲的宋澤權跨過山峰喜結連理。不過,由於宋澤權家人多地少,住房不夠,小兩口婚后便一直借住在宋澤權二伯的老房子中。“我們當時想沒有房子沒關系,隻要努力,以后可以自己建。”正當兩人憧憬著未來的美好時,現實生活卻讓他們連連碰壁。
就在那年夏天,一場意外讓僅懷孕7個月的楊再琴突然早產,提前出生的女兒因心肺功能發育尚未健全經常生病,楊再琴的身體也因此受到重創。“三天兩口要跑醫院,村裡不行到鎮上,鎮上不行去縣裡,車子不方便就走路,兩三個小時的山路是常事。”當醫院成了一家人最常去的地方,家裡的經濟狀況也變得越來越糟糕。2005年,兒子出生不到40天,楊再琴被查出患有甲狀腺囊腫並有病變趨勢,於是又被推進手術室。不曾想自己剛出院不久,愛人宋澤權又因為腎結石進了醫院。更糟糕的是,在隨后幾年裡,夫妻倆又相繼被確診患上美尼爾氏綜合征,時常會出現旋轉性眩暈甚至暈厥等狀況,這更是將一家人推了了絕境。
“全家人的收入都來自家裡的一畝三分地,種出來的谷子除了留下夠吃的部分,其他基本賣了用於醫藥費,最難的時候連飯都吃不起,醫藥費也沒辦法付,時常要靠親戚朋友和村干部救急,哪裡還有心思想建房子的事。”楊再琴說。2010年,他們家曾獲得危房改造項目撥款,可以在老家修建房屋,可由於自籌經費不足,房子最終隻搭起了一個架子便沒有能力再進行下去。
2011年,楊再琴的女兒到鎮上讀初二,剛滿6歲的兒子則剛好上一年級。當夫妻倆准備到村裡的小學給兒子辦入學手續時,卻收到村小即將被拆除,需到20公裡之外的中心小學報名的通知。“如果兒子送到鄉裡讀書,就意味著一家人要分到三個地方,有三處開支,家裡經濟根本無法支撐。”宋澤權說。
如何讓孩子能夠順利完成學業,而家庭的基本生活又能夠繼續維持?經過夫妻倆商量,索性決定把兩個孩子都轉到縣城上學,而兩人則收起行囊進縣城務工。給孩子找學校,給自己找工作,給全家人找可以住的出租房……面對全新的環境,這些事實施起來遠比預想中困難得多。沒有城鎮戶口,孩子隻能在民辦學校就讀,夫妻倆身體不好,隻能到工地上打臨工。為了節省開支,夫妻倆在孩子學校附近租了1間不足10平方米房子,一家人吃飯睡覺全在裡面。可即便這樣,生活依然入不敷出。“遇到急用錢的時候,就去找銀行借,銀行借不了,又找親戚朋友借,就這樣邊借邊還,現在都還欠著親戚家2萬元錢的債。”楊再琴說。
慶幸的是,經濟上的困窘並沒有打敗這個家。2017年,楊再琴的女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貴州醫科大學,兒子也順利考入縣城的高中,看著孩子們拿回來的錄取通知書,夫妻倆的心裡樂開了花。
更讓夫妻倆開心的是,隨著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實施,楊再琴一家被納入了搬遷范圍。“接到可以搬遷的消息,我們特別興奮,想著結婚22年,終於可以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了。”2019年6月10日,楊再琴終於拿到家門鑰匙,搬入了夢想中新房。“現在我們不僅有家了,還在家門口找到了穩定的工作,這要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楊再琴,以前一家四口擠在破舊窄小的出租屋,身體都轉不開。現在不僅每個人都有自己房間,社區裡還有醫院、超市、文化活動中心等。此外,他們家還享受到了瓮安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不僅生活方便多了,就醫也有了保障,生活從未像現在這樣安心。
“第一次在新家過年,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走進楊再琴的新家,記者看到,三室兩廳的房子裡,沙發、電視、洗衣機、電冰箱等家具家電一應俱全。為了把裝扮客廳,楊再琴還從網上買來綠植和鮮花材料進行手工DIY,剛剛貼好的牆上則讓整個家看起來更加溫馨。
臨近春節,宋澤權從社區廣場上免費領來了由當地書法家現場寫好的對聯,一家人正樂樂呵呵准備貼對聯。沙發是哥哥家送的,電視是弟弟家送的,電暖爐是以前的‘老東家’送的……說起每一件家具家電的來歷,楊再琴如數家珍。她告訴記者,新房拿到鑰匙當天,很多親戚朋友不僅到場幫忙搬家,還給家裡配置了所需的家電家具及生活用品,這讓夫妻倆深深感受到了大家對這個家庭的關愛和祝福。
“雖然現在政策好了,兒女上學都獲得了國家助學金的支持,但是我們自己也要努力,讓這個家變得更好。”作為家裡的“頂梁柱”,宋澤權在搬入小區之后選擇了到浙江務工。工作雖然辛苦些,但每個月近4000元的收入,不僅可以解決兩個孩子的生活費,還能存些錢償還這些年欠下的債務。
入住小區后的第二個月,楊再琴也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安排下參加了社區組織的手工縫紉技能的培訓。15天的培訓期,她不僅拿到每天40元錢的補貼,培訓結束后還直接進到了社區的企業生產車間上班。“我是我們廠的第一批員工,第一個月因為業務不熟隻拿到了300塊錢,但是第二個月拿到了1500多,隻要努力干,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好。”楊再琴說。
“以前每到春節,一家人要不到親戚家過年,要不就擠在出租屋裡吃年夜飯,心裡總覺得空落落的,今年雖然沒有往年熱鬧,心卻安定了下來。”楊再琴坦言,搬到縣城租房的8年裡,他和愛人做過很多份工作,日子雖然辛苦,但每每看到孩子拿回獎狀,也會覺得一切都值得。只是每到過年之時,看到別人興高採烈准備年貨回家過年,自己心裡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和漂泊感,感覺對孩子和父母都是一種虧欠,時間久了,這種感覺會愈發強烈。
“第一次在新家過年,一切都是新的開始。”楊再琴說,他們本來計劃著,今年把娘家人接到家裡一起過年,可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這樣的想法隻好作罷,不過沒有關系,隻要大家身體健康,以后有的是機會。
臨行前,楊再琴給記者分享了一個好消息,年后社區將會組織系列招聘會,幫助像宋澤權一樣在外務工的搬遷戶實現最近就業。如此一來,不僅在外上學的孩子能夠安心,夫妻倆在家也能夠相互照顧,一家人平平安安,相信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孫遠桃 龍章榆 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