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嶺自治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系列報道之三

牛壯草茂椒香溢 特色產業結碩果

2020年01月17日10:06  
分享到:
 

如今關嶺“牛牌子”創得響亮,“牛步子”邁得堅實。

索嶺大山,萬壑千岩﹔牛壯草茂,椒香四溢。

自脫貧攻堅的“春風”拂過這萬千大山,關嶺以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為航標,乘風破浪,攻堅克難,深入產業轉型升級,向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縱深發展,因地制宜,結合實際,經濟與生態“兩手抓”,不斷推動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取得產業發展的累累碩果,換來群眾臉上的張張笑顏。

牛哞傳八方,“一縣一業”樹品牌

2019年9月,“關嶺牛”旗艦店一坐落安順便門庭若市,客流不絕﹔同年12月,關嶺與青島城陽區合力打造的“關嶺牛庄”正式營業,獲得青島市民的頻頻點贊﹔遠觀上海,“左庭右院”鮮牛火鍋店備受當地消費者的擁躉﹔近看貴州,“關嶺皇牛”火鍋店生意火爆,好評連連。

“關嶺牛”已然成為各地餐飲企業的制勝法寶。

自2016年關嶺吹響了“關嶺牛”三年振興計劃的號角,關嶺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牢牢牽住“牛鼻子”,把“關嶺牛”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大力推廣“塘約經驗”,鼓勵、支持村支兩委、致富帶頭人領辦組建102個關嶺牛“村社合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養殖大戶161戶,帶動農戶9404戶3.29萬人,其中貧困戶5316戶1.86萬人,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實現了扶貧產業貧困農戶受益最大化。

“要想壯大關嶺牛產業,除了科學化集中養殖外,還需與村級合作社協作,引導群眾參與,形成‘一縣一業’的規范化、產業化養殖,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關嶺牛的核心競爭力。”在縣牛投公司總經理郭國強的話語中,關嶺牛產業的發展方向已然明朗。

關嶺以“政府保品種、企業創品牌”的發展理念,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思路,於2016年組建了關嶺牛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縣牛投公司”)。該公司投資1800萬元建成1200頭牛養殖規模保種場,初步建立“關嶺牛”地方保護品種繁育體系,促使“關嶺牛”品種資源得到保護、發展和開發利用。

2019年5月,“關嶺牛產業園”屠宰加工廠正式啟用,這條從美國進口的國際標准化屠宰生產線與日本進口的高端制冷設備是目前我國西南地區最先進的屠宰冷鏈生產線之一,該生產線的全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以及較完善的食品檢測和質量可追溯體系,吸引周邊多個縣區的牛產業都將向關嶺聚攏。

“原先一斤牛肉市場批發價僅20多元,但經過精細化屠宰分割,賣出了高價錢。”郭國強告訴記者,先進的生產工藝為關嶺牛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據悉,該屠宰加工廠分為兩期建設完成,一期建設年屠宰1.6萬頭牛的流水線,配套建設牛肉食品冷鏈分割生產線,已投入使用。二期將建設肉牛熟食深加工生產線,研發牛肉干、牛肉辣椒等深加工制品,不斷提升關嶺牛的附加值,不斷滿足市場的新需求。項目完全建成后,能夠為1500余名群眾提供就業崗位。

同時,為保障屠宰加工廠有效運轉,縣牛投公司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實行訂單農業,執行保底價收購,促進產銷結合,降低農戶的養殖風險。此舉可帶動5萬戶農戶與500個合作社發展,每年將從農戶手中收購19萬頭優質肉牛,僅按照每頭1.25萬元的價格計算,年回收交易額近24億元,帶動每戶農戶平均增收近5萬元。

“牛牌子”創得響亮,“牛步子”邁得堅實。關嶺牛產業的發展交出了滿意的“成績單”。據統計,截止2019年9月,該縣關嶺牛存欄量已達19.01萬頭,出欄量達4.52萬頭。

石嶺變青山,經濟生態雙豐收

關嶺自治縣地貌高低起伏大,類型復雜多樣,石漠化相當嚴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區。多年以來,關嶺大力發展花椒種植、皇竹草種植等生態產業,索嶺人民用自身的實干與勤勞,在貧瘠的石嶺荒坡上搬石造地、植樹保土,既促進了生態發展,又完成了產業調整,生態經濟雙豐收。

利用石嶺荒山發展飼草產業是關嶺近年來探索出的產業致富、生態修復的“綠色通道”。其中,以石漠化嚴重、土壤瘠薄、經濟發展受到長期制約的新鋪鎮變化最為突出。2016年,新鋪鎮緊抓“關嶺牛”三年振興計劃的重大機遇,在這崇山石嶺間讓皇竹草產業生了根,發了芽,綠了山,富了民。

北盤江谷深岸陡,走進新鋪鎮嶺豐村退牧還草示范點,置身於蔥蘢的飼草梯地,環顧四野山頭,越發能夠感受皇竹草頑強的生命力。這一叢叢青綠把石嶺荒山妝點得生機盎然,陣陣清風拂過,數千畝的皇竹草便翻起層層“碧濤”。

“皇竹草對土壤肥力要求不高,且根莖發達,生長迅速,又是天然的防火隔離帶。種一次管收20年,割得越勤長勢越好,根系越牢固,水土保持效果越強。”新鋪鎮黨委副書記朱洪鵬提及皇竹草的優勢,直豎大拇指。“用閑置多年的石嶺荒山種植皇竹草,不僅治理石漠化的成效明顯,還為全縣的牛產業提供了飼草的保障,產業發展起來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

據朱洪鵬介紹,2016年底新鋪鎮開始實施皇竹草種植以來,共在嶺豐、臥龍、江西坪等村種植3.5萬畝。取得明顯的效益后,2019年又相繼在金龍村和江西坪村擴種1.5萬畝,全鎮達到5萬畝的飼草產業規模。“新鋪鎮氣溫高、日照足,在這種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下,皇竹草一年能夠收割三四茬,一畝能產八九噸,制作成青貯飼料每噸能賣500元。”

關嶺以新鋪鎮為飼草產業的樣板,向周邊石漠化嚴重的鄉鎮輻射帶動。截止2019年,全縣飼草種植達10.5萬畝。

在花江鎮的“原板貴地區”,這兩年的花椒長得格外茂盛,產量也相當喜人,當地群眾發展花椒產業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在這石漠連片的貧困地區,種下的一棵棵花椒樹形成了生態與經濟的“綠色屏障”。

“板貴花椒”作為關嶺乃至安順的土特產品,曾經因穗茂粒多,顆粒大而均勻,飽滿結實,香味持久,余味悠長而享譽省內外。但在2016年,“板貴花椒”遭遇產業瓶頸,當時很多椒農甚至准備砍掉花椒樹。

“2016年開始,許多花椒樹出現樹齡衰老、種植管護技術停滯不前等問題,導致產量產值持續下降,椒農們逐漸失去發展信心。”花江鎮黨委書記白忠明告訴記者,品牌產業遇到難關后,當地政府認真分析原因,主動尋求提質增效的“破冰”良方,最終在重慶江津找到了花椒科學改良新技術,並組織村干部和貧困戶到當地學習,學成后立即將科學技術改良作為花椒產業發展的頭等大事去抓服務落實,抓宣傳推廣。

“原先的一棵樹平均產4斤花椒,如今經過技術改良后,平均每棵樹能產20多斤,大些的樹可產50斤左右,四川、重慶的很多商家都到我們這兒來收購,簡直供不應求,加上2018年市場行情比較好,純利潤有近40萬元。”花江鎮壩山村村民曾德春主動將自家的30畝花椒林進行科學技術改良后,僅三年時間,淨賺數十萬元。

“自從種了花椒,這山是一年比一年綠了!”花江鎮峽谷村村支書蔣剛告訴記者,現在的峽谷村幾乎見不到包谷地,家家戶戶種花椒、蓋新樓、買小車,生活越過越好。“發展花椒產業,不僅讓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花椒樹還保水護土,對石漠化的治理起了大作用。”

目前,花江鎮花椒種植面積共計2萬余畝,已完成低產低效花椒改良3000多畝,覆蓋全鎮貧困戶1859戶8881人。如今椒農們紛紛主動進行科學技術改良,重拾昔日“板貴花椒”的發展信心。

關嶺自治縣以花江鎮為科學技術改良中心,輻射覆蓋沙營鎮、普利鄉、崗烏鎮等周邊適合發展花椒產業的鄉鎮,依托新技術,種植新花椒。截止2019年9月,全縣“板貴花椒”總發展的面積達3.5萬畝。為了扎實推進林業產業建設、脫貧攻堅工作,關嶺圍繞“板貴花椒”,制定了三年花椒產業振興規劃,預計在三年內建成10萬畝花椒產業基地。

產業結碩果,助農增收顯成效

19.01萬頭關嶺牛,帶動農戶9404戶3.29萬人﹔3.5萬畝板貴花椒,帶動貧困農戶3200戶11800人﹔10.5萬畝飼草種植,帶動貧困農戶4320戶15980人……一個個優良產業的發展,孕育了群眾的張張笑臉與日益美好的幸福生活。

求突破、肯發展、惠群眾,關嶺自治縣全力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著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做好做實產業扶貧文章,讓群眾在產業發展中,通過務工獲薪金,通過土地收租金,通過效益分紅金,切切實實做到助農增收。

“到養牛場務工,每天把草打碎喂牛,給牛圈打掃衛生,收入就有100元,原來想都沒想過有這樣的好事。”在新鋪鎮嶺豐村養牛場,貧困戶應永美的笑容越來越多了。她說,天天有活干,收入有保障,脫貧有希望。過去全家就靠種1畝多土地過活,生活十分困難,現在僅她每月就有3000元的收入,干三兩月就超過以前一年的收入。

在嶺豐村的飼草基地裡,正在割草的貧困戶羅吉琴談起生活上的變化,滿足與喜悅溢於言表:“以前在家務農,除了種包谷還是種包谷,一年收個千把斤,還不夠自家人吃,現在可不一樣了,手腳麻利些一天能有120元的工資,加上土地流轉費和年底的產業分紅,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每畝皇竹草平均一年要用10個工,全村近萬畝皇竹草,僅勞務支出每年就要100萬元左右,退草還牧、種草養牛為村裡的群眾提供穩定的增收渠道。”提及“牛+草”雙產業的發展,對群眾增收的幫助,嶺豐村村支書駱斌一個勁的夸贊。

在村合作社的帶動下,當地農戶搖身一變,成為了“上班族”,不擔風險,穩步增收,生活過得越來越“牛”。

2019年12月19日,花江鎮前鋒村舉行當年的關嶺牛養殖項目收益分紅大會,將產業發展的紅利分到每戶村民的手中。“我去年就脫貧了,現在還能領到分紅,黨和國家的政策好,村裡的產業發展得好。”拿著此次分到的660元,脫貧戶辜付榮笑容滿面。

“此次分紅的22萬元只是村裡關嶺牛養殖項目的盈利。在春節前后,村支兩委還將根據合作企業的42萬元分紅金額的實際到賬時間,擇日再組織一次分紅大會。”前鋒村村支書石鵬說道。據他介紹,該村此次盈利的22萬元,其中2萬元作為村內關嶺牛產業發展宣傳活動經費,20萬元作為純盈利資金,按照“721”利益聯結機制進行分紅,全村2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分紅660元。而村合作社與村集體的30%將覆蓋全村一般戶,每戶分紅120元,剩余的資金作為對村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在全村群眾中起到先進典型作用的農戶進行獎勵。

“按照每畝種植70株花椒苗,投產后每棵花椒樹僅挂果10斤,每斤市值12元計算,畝產值都能達到8400元,全村總的花椒種植面積計算年產值近千萬元。”在沙營鎮養牛村余家地組的半坡上,村民趙友華一邊在花椒地裡除草,一邊向記者算起了“致富賬”。2018年,他通過認購土地,自行墊資17萬元,並在附近的幾個組開展前期的土地流轉,還請了村民除草、整地。通過自身努力,終於把1200畝石漠化嚴重的荒地變成了發展花椒產業的“寶地”,成為村裡的“花椒能手”。

在花江鎮的太坪村,村文書左光元騎著摩托車帶著記者來到該村花椒產業種植基地。爬上石山,去年種植的花椒樹大都已超膝蓋,長勢喜人。“我們村一畝山地要種植70株花椒苗,整個基地共計15000株,按照目前生花椒每斤12元的價格,產值非常可觀。”在山下,幾乎每家每戶都有花椒樹,經過技術的改良,一簇簇飽滿的花椒墜在枝頭,一改之前的“零碎”。

“如今,村裡不愁產不出花椒,我可是拍著胸脯給鄉親們保証過,隻要產得出,就能賣得出。”花江鎮壩山村的村民曾德春站在自家的花椒林裡,眼裡充滿干勁與激情。他告訴記者,目前他已與全國各地10余個花椒商達成了合作意向。今年,將擴種到60畝,達到年收入50萬元以上。

在脫貧攻堅中,關嶺堅持把“一達標”與“發展生產脫貧一批貧困群眾”作為脫貧目標貫穿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走好“優勢產業特色化、特色產業規模化、規模產業生態化”,實現“村村有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截止2019年9月,關嶺共計投入8.5億元發展產業,覆蓋帶動貧困農戶23465戶。(范成榮 伍水清 高智 文/圖)

來源:安順日報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