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遷群眾在社區扶貧車間工作
關嶺,抬頭是山,低頭是山,綿綿不斷的大山,造就了“索嶺山城”。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部分山區群眾生存環境惡劣,靠山難吃山,山上都是荒岩石,不能換錢。山貨運不出,產業起不來。重重大山像一道道屏障,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
告別窮山溝,走上小康路,這是許多山裡人的夙願。
樹挪死,人挪活,遷出深山天地寬。從2016年開始,一場波瀾壯闊的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在關嶺自治縣打響。干群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啃最硬的骨頭,索嶺山下,一曲壯歌浩蕩。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三年時間,關嶺共完成易地搬遷22140人。目前,全縣所有項目均已全面竣工,搬遷入住率達100%,提前兩年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搬遷安置建設任務。
精准安置,確保搬遷戶“搬得出”
冬日裡,記者來到安順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同康社區,搬遷才半年時間的王慶錄一家,已經適應了縣城的新生活。
“搬到城裡,房子是裝修好的,孩子在家門口就可以上學,再也不用起早摸黑,周邊還有醫院,生活完全變了樣,感覺很幸福,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談起搬遷后的生活,王慶錄幸福感滿滿。
安居是樂業之本。易地扶貧搬遷,首先要精准選址。關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平地少,選址太難,工作難度大。
“以崗定搬、以產定搬,要把最好的地方給老百姓住!”在搬遷過程中,關嶺自治縣根據現有公共資源、可就業崗位、可脫貧產業合理確定安置選址和安置容量及建設規模。
比如百合街道同康社區安置點,選址在關花大道旁,屬新城發展規劃區,同時配套建設物流園、國際商貿城等,交通設施便利,城市配套設施完善,不僅能確保搬遷群眾生活便利,還能穩定就業。整個項目可以安置2048戶8312人,為安順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花江鎮、新鋪鎮、崗烏鎮……關嶺有多個石漠化嚴重的鄉鎮,地處大山溝壑之間,土地稀少貧瘠,且分布區域相當分散,牽涉搬遷群眾多,搬遷任務重。
為確保“應搬盡搬”,關嶺自治縣最先從“精准安置”著手。
推行“先定區域再定人”的高精度識別方法,將搬遷區域鎖定在偏遠、地質災害頻發、資源匱乏區等深度貧困區域,以“范圍精准”確保“身份精准”。
同時,關嶺從精准識別對象入手,嚴把群眾申請關、入戶調查關、民主評議關、公示監督關、確認審核關。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的“帽子”戴在該戴的貧困戶頭上。
除了精准識別搬遷對象,關嶺的扶貧搬遷還有一項“精准”,即城鎮安置的人均住房面積不得超過20平方米。
“以‘區域選擇精准、對象確定精准、政策落實精准’為打好易地扶貧搬遷戰的‘精准靶向’,切實讓深山區、石山區等‘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瘠地區的貧困群眾搬出大山。”關嶺自治縣生態移民局副局長陳自堂說道,“精准選址,精准安置,關嶺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讓搬遷群眾‘搬得出’,住得安心。”
據來自關嶺自治縣生態移民局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12月10日,全縣實際完成搬遷入住4691戶2214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165戶19771人。搬遷對象覆蓋全縣12個鄉鎮(街道)。
精細服務,確保搬遷戶“穩得住”
走進關嶺自治縣花江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幸福社區”,黃棕相間的嶄新樓房,點點蔥郁的青綠植被,搬遷戶洋溢著滿面笑顏,無不充斥著幸福滋味。
來自花江鎮木工村的趙福江,他的兩個孩子今年讀小學。住進新家的他,不知道怎麼辦理手續,於是來到了社區政務服務中心求助。
“社區工作人員很快幫助我協調了學校,他們的服務很是周到。”如今,趙福江的兩個孩子在花江一小讀書,離家就800米,方便得很。
“來到鎮上,住的房子從漏風漏雨的老瓦房,變成了100平方米的新樓房,社區門口有衛生室,看病還能享受一站式報銷﹔出門就有車,交通很便利,我們一家人都很感激黨和政府。”趙福江說,搬到鎮上,住房環境獲改善,教育醫療有保障、交通出行便捷,搬遷后的生活過得很安穩。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同康社區搬遷戶李可坤的身上。2019年6月份,李可坤帶著一家人從新鋪鎮藏龍村搬到同康社區,雖說住進了新房子,開始了新生活,四個孩子的讀書問題卻成為了他的心病。
“沒想到新修的縣三中離新家僅百米遠。”李可坤說,在社區工作人員的熱情服務下,如今四個孩子均在縣第三中學就讀。
關嶺自治縣第三中學是關嶺縣委縣政府為全面貫徹落實關於易地扶貧搬遷保障工作的決策部署而新建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學校規劃規模為2200人,完全能夠滿足同心、同康兩個大型安置點的搬遷群眾子女就學。
據陳自堂介紹,為做到“精准服務”,確保搬遷戶不僅能“搬得出”,還能“穩得住”,關嶺自治縣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后續工作“五個體系”要求,努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不斷優化安置點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同步建設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文化、兒童之家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把集中區建設成為新型社區。
有了基本的公共生活服務設施,如何解決搬遷群眾生活之憂?加強基層黨建體系建設,成立社區“黨員先鋒服務隊”,正是關嶺自治縣推行點對點精准服務的舉措。
據了解,“黨員先鋒服務隊”是每個安置點成立的服務型團隊,專門解決服務搬遷群眾醫療報銷、民政事項辦理、子女入學等問題。
“搬遷戶遇到困難和問題,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我們。”同心社區黨支部書記楊朝芳說,通過成立“黨員先鋒服務隊”,確保群眾所需所盼的問題真正得到解決,切實讓搬遷群眾住得安心、生活順心。
同時,注重社區治理體系建設,關嶺自治縣為每個安置小區配齊了網格員,每棟樓配有樓長,網格員與樓長均由每個單元的群眾進行自選,選出有公德心、責任心的群眾擔任,達到搬遷群眾自治,與此同時,開發保安、保潔和公用設施維護管理人員等公益性崗位,均從搬遷人員中擇優聘用,調動了搬遷戶共建家園的積極性,讓他們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
穩定就業,確保搬遷戶“能致富”
同心社區的扶貧車間裡,搬遷戶李朝艷正在忙碌。兩年前,李朝艷還是花江鎮的一名農民。2018年搬遷后,她參加了安置區針對搬遷戶舉辦的招聘會,成為了一名工人。
“以前我們都是外出務工,照顧不到家裡的小孩和老人,現在搬到同心社區后,在家門口就可以找到事情做,收入也還可以,掙錢的同時還能照顧到家裡的老人和小孩,非常好。”李朝艷開心的說道。
據了解,同心社區扶貧車間是關嶺自治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長順服裝加工廠,專門為社區搬遷戶提供就業崗位、解決就業難題、增加農戶收入。
“車間採取公司與合作社(社區的模式)加工生產,公司提供技術、原材料、還有一定的設備、基礎設施,工資由公司發放,社區提供一部分機械設備,目前在車間務工的貧困戶有30多人、非貧困戶有20多人,全套設施設備完成以后,能容納200多人就業。”扶貧車間廠長陳克鬆介紹道。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致富奔小康才是目的。
對貧困群眾來說,搬遷不僅僅是得到一套新房、換一個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拔掉窮根,從此走上脫貧致富路。
為了解決群眾就業發展問題,關嶺自治縣始終堅持把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易地搬遷工作“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抓手,統籌各相關部門培訓資源,強力推進搬遷勞動力全員培訓,不斷提升就業技能,通過“四個一批”:就地就近就業一批、組織化勞務輸出一批、強化產業配置解決一批、開發公益性崗位解決一批等方式,完全實現“培訓全覆蓋,一戶一就業”。
同康社區是目前安順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百合街道辦事處建立“一戶一冊”“一人一檔”培訓就業檔案,根據搬遷群眾意願,採取勞動力向外輸出、就地就近就業創業結合的方式,開展就業服務,組織在家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達200余人,就地就近就業創業達300余人。
“我家是去年從上關鎮落哨村搬遷到社區的,目前我在社區做保潔工作,工資很穩定,加上兒子在外務工,一家人生活完全能夠保障。”搬遷戶馮朝良說道。
同時,百合街道辦事處組建了就業專班,並於2019年6月份成立關嶺自治縣百眾信合勞務分包有限公司,就業專班負責摸底提供就業數據,公司負責收集崗位,組織群眾輸往就業點,齊心協力幫助搬遷群眾解決就業難題。目前,同康社區實現了就業創業3648人,保障“一戶一人”穩定就業。
同心社區、同康社區只是關嶺自治縣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一個縮影。
截至目前,全縣1000人以上的5個安置點均建有扶貧車間,1000人以下的坡貢鎮康和、斷橋鎮扒子、崗烏崗聯坡背后3個安置點建設有扶貧車間,提供就業崗位600個以上。針對特殊困難群眾,全縣14個安置點均採取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措施兜底解決就業增收,如今全縣有勞動力搬遷家庭均實現一戶至少一人就業。
“搬出來”需要決心和勇氣,“穩得住、能致富”需要用心用力。關嶺自治縣縣委、縣政府正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下半篇文章”,實現“安置”與“安心”同在,“安居”與“樂業”同行,兌現對全縣人民的庄嚴承諾:精准扶貧不落一人,人人脫貧致富奔小康!(范成榮 伍水清 高智 文/圖)
來源:安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