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 小葫芦绘出“大天地”

涂  敏

2020年06月18日15:35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李德华正在进行葫芦民俗烫画创作。涂敏 摄
李德华正在进行葫芦民俗烫画创作。涂敏 摄   

上午十点,贵州黔西县杜鹃街道一处1400多平的两层小楼里,李德华和他的38个工人们正分别加工葫芦。戴着口罩的李德华在工作台前很专注,葫芦在他左手中不断微调着方向,高速旋转的钻头在右手操控下小心的削掉多余的地方,既不能削透,又不能太厚,这很需要耐心。

李德华不时端详着这只葫芦,不久之后它会出现在市场上成为2000多元的装饰品待消费者选购。看着眼前的小葫芦,今年45岁的李德华怎么也没想到眼前这个小东西就是圆他年轻时梦想的关键所在。

身残志坚 我命由我不由天

因为小时候的一场意外,李德华的双腿被烧伤,留下了残疾。现在的他留着大胡子,身上那浓郁的艺术气息很容易就让人把他从人群里“拎”出来,没人会注意他那略有不便的双腿。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传统的工艺美术,那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李德华笑着说道。

从小学开始,李德华就对素描、色彩异常喜爱,1993年他如愿考上了贵州省艺术学院。但当时3000多元的学费家里无论如何是凑不出来的,于是李德华瞒着父母去找在供销社上班的姐姐,由她担保贷款,终于解决了学费问题。

“贷款解决了学费问题,但生活费还没有着落,咋个办呢?书要读,生活还要过,那去打工挣生活费嘛。”那时候户外大型广告牌都是人工手绘的,于是李德华去了广告店找兼职。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到一家广告店求职,我求职的话都还没说完就被老板赶出来了,看我的眼神还很藐视,我出来时他还骂骂咧咧的。因为他看我身体有缺陷,不相信我能画画。”回来之后的李德华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如果我不是残疾人可能找工作就会顺畅得多吧。

毕业之后,李德华留在贵阳创业,也开了广告公司,在历经坎坷后终于稳定下了。“有一次我在逛街,看到好几个残疾人在乞讨,我就觉得他们太可怜了。”回想起自己读书时遭受的歧视,李德华下定决心: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能把事业做强、做大了,我一定要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从此,这个心愿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梦想起航 葫芦里藏着“致富经”

2017年,李德华偶然间参加了一个文化活动,发现活动主办方赠给嘉宾的礼品是用葫芦做的。“我仔细看了一下,那就是个葫芦烫画而已。”对学美术出身的李德华而言,这是在太简单了。

“我找主办方了解了一下,发现他们为了这个葫芦要去全国各地收购、加工,很麻烦。我就对他们说,这么麻烦的事你们就交给我,我自己种植、自己加工,你们要什么样的葫芦我都能做出来。”李德华高兴的说着,因为这个事做好了就能实现他帮助残疾人就业的心愿了。经过几轮磋商,活动主办方答应由李德华全部接手礼品葫芦的供应。

2017年,李德华把走上正轨的两家广告公司交给下属运营,带着礼品葫芦订单回到老家黔西县开始做民俗葫芦烫画。

李德华回到黔西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种葫芦。他从附近乡镇或流转或预定种了200亩葫芦,然后全国各地去考察,收购葫芦满足第一年的制作需求。

“做一个礼品葫芦很简单,选好葫芦后在上面打线描底稿,然后用电洛铁烫,烫的深浅程度不同就能表现不同深浅、粗细线条。”简单的礼品葫芦大约15到50厘米高不等,李德华平均一天能做20个。

当年,李德华和他召集的十几个同学生产礼品葫芦十多万个,产值900多万元。此后一路顺畅,他的葫芦烫画产业在2019年产值便达到1480万元。民俗葫芦烫画产品覆盖全国各大旅游景区并远销东南亚各国并深受好评,一个小葫芦最终被他们做成了大产业,通过小葫芦帮助残疾人就业,妥了。

匠心筑梦 小葫芦画出精彩人生

“做葫芦民俗烫画不是什么难事,经过培训,只要是有手、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来做。”李德华说到。

从2019年7月开始,李德华通过自己寻找、残联和政府推荐,一共开了三期为期1个月的培训班,教授学员葫芦烫画技艺。三期培训班一总共培训了180多名残疾人、贫困户和待业青年,在培训期间李德华不仅提供练习用的葫芦、包吃还每天补助每位残疾人、贫困户学员30元钱,最终38人通过考核留在他这上班。

“我是2019年8月开始在这里培训的,学了2到3个月之后就上手了,现在2天就能做一个成品葫芦烫画,每个月的工资平均2800元,比起以前来好的太多了。”28岁的杨加云高兴的说道。杨加云是黔西县锦绣花都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因为小时候患病导致腿部留下残疾。他以前也曾外出打工,但因为学历不高还有残疾一直没有好好工作。

“刚来的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常头天发了工资第二天就见不到人,去喝酒了嘛。没钱了又来上班赚点钱再去喝酒。”李德华笑着说道。因为身体残疾导致杨加云不自信、自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浑浑噩噩的过一天算一天。李德华不厌其烦一遍一遍的教,看着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好杨加云也有自信了。

“我以后就在这里上班,那里都不去了,等攒点钱之后开个养殖场,搞养殖业。”说话间杨加云眼里闪着光。

“我也是一个残疾人,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其实这些残疾人干活一点问题都没有,都是因为外人的歧视所以很自卑,给他们机会和平台,比什么都重要。”李德华感慨的说道。

葫芦产业越做越大,原先分散种植的200亩地已经不能不能满足李德华的需求了。今年,李德华在他家所在的杜鹃街道流转了200亩地,把原来分散种植的葫芦集中种植,这样可以统一管理提高产量。

“接下来,我会通过新产品开发,把队伍扩充至100到150人的规模,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通过这个小葫芦增收致富,完成我年轻时候的夙愿。”李德华信心满满的说。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