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陆青剑
从1969年到贵州修文砂锅寨插队落户,著名作家叶辛跟贵州已经有51年的情缘。
插队时期给叶辛印象最深的就是“贫穷”:“每年五黄六月,老乡们的口粮开始紧张起来,吃返销粮、救济粮是常事,穿的也很简单,住的多是茅草房,砖瓦房已经是最好的房子。”
回头看,叶辛说,50年,这些问题都彻底解决了,尤其是村容村貌,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拍电视剧电影要找茅草房,根本就找不到。”叶辛说,就拿他当年所在砂锅寨来说,二三层楼的平房比比皆是。
50年对比,叶辛用一个词来形容:换了人间。
上个月,贵州某地请叶辛录了一分多钟的视频,讲的是茶。叶辛在贵州当知青时就种过茶,采过茶。“那时生产队种茶是自产自销。”叶辛说,“1990年我离开贵州时,贵州茶叶种植面积仅90万亩,现在已达700万亩,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去年就给贵州创造了450亿元的效益,据说今年的目标是向500亿元迈进。”
叶辛曾写过一篇文章《西江华彩录》,讲的是雷山西江苗寨的旅游发展之路。“我在那篇文章里说,10年前,西江还在寻找脱贫致富路,而现在西江已成为一条华彩。西江人用民族文化开拓出了一条崭新的旅游路子。”叶辛说,采访中他发现,苗寨500来户人家,全都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在10年发展中,西江人充分利用民族风情、民族村貌、民族风俗、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元素进行探索,道路越走越宽。
交通的变化,也让叶辛这个“贵州人”感到十分欣喜。“2015年底新华社发消息,说贵州这样一个内陆西部省份,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我在贵州插队和工作时,最发愁的就是坐车。”
叶辛十分关注贵州的文学创作。他说,贵州影视文学创作,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尤其这些年,贵州的影视文学突飞猛进,像去年播的《伟大的转折》,现在正在播的《花繁叶茂》,表现就很突出。他希望有更多的作家抒写今天的贵州。
叶辛还是贵州的旅游形象大使,他总是在各种场合竭力宣传贵州。“贵州的世界遗产地有好几个,这在全国是比较亮眼的。这些成果一定要巩固,同时还要往前走。”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