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紧紧围绕省委、市委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要求,聚焦产业“八要素”,以500亩以上坝区为农村产业革命的主平台、主阵地、主抓手,聚焦优势产业,落实“一坝一策”,进一步推动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促进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保障”扶主体,育坝区骨干力量。一是强化基础设施保障。以坝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为目标,按照坝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社会资金等资金投入,对坝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进行规划建设,实现坝区旱能灌涝能排、生产运输通畅、加工储存便利的“三位一体”保障。明确坝区县乡责任、任务清单、时间节点、考核制度,确保经营主体“拎包入住”。二是完善奖补机制保障。“产值奖补”,对在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切实吸收农民入股、带动农民增收的经营主体,以产值为导向,按年均亩产值达8000、12000、20000元以上的分别每亩补助1000、1200、1400元的补助补贴。实施“农田奖补”,对未实施过各级财政投入的农田建设项目,平均每亩财政资金补助3000元;属于填平补齐、提升改造的农田建设项目,平均每亩财政资金补助2000元。三是健全组织服务保障。切实抓好“党组织带动、合作社带富”两带机制建设,指导各坝区村委发挥“村社一体”合作社作用,宣传好产业革命、统一好发展规划、激发好群众动力。按照“一坝一业”坝区产业发展,目前,通过“一产业一专班”技术服务团队机制,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田坎会、院坝会等方式,开展各类产业培训220余场次,受训群众2.85万人次。
“三个好”强产业,育坝区主导力量。一是选好主导产业。由经营主体主导,顺应市场需求,结合坝区资源禀赋、群众意愿,集中好资源要素、明确好种植模式、发展好规模种植、统一好农资供应、提供好技术服务、保证好产品收购,推动主导产业在坝区产业调整中真正带领群众增收。目前,全县坝区内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云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3家经营企业已经形成了以辣椒、蔬菜、食用菌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做好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坝区农业产业发展,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病虫害绿色防控,着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抓好地方品牌建设。实施一产业一方案,规范建立绿色食品生产管理制度,执行绿色食品农药使用标准,制定坝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对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进行“月调度、季考核”。三是做好产销对接。瞄准县内市场,实行“订单农业”,大力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医对接、农企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实现大方农产品主导县内市场。拓展县外市场,围绕“黔货出山·风行天下”行动,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依托“乌蒙农商城”等电商平台,借力千喜鹤集团、江楠果蔬等龙头公司,推进“方货出山”。
“三强化”促带动,育坝区源泉力量。一是强化利益联结助增收。持续加大“三变”改革力度,推行“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组织模式,采取农户以土地和财政配套投入生产资金作为股本的入股方式,明确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份额,企业优先吸纳坝区农户就业务工,实现农户入股分红增收一批,就业务工增收一批,充分发挥坝区助农增收和“样板田”“示范田”引领示范作用。二是强化整体推进促发展。发挥坝区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火车头”作用,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由村党支部统筹规划发展坝区主导产业,通过“村社一体”合作社与企业签订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保底销售协议,切实抓好坝区建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连带作用,规范、扶持、提升一批发展质量高、带动能力强、经营管理活的合作社,推进以乡镇、村(社区)产业发展为基本单元的整体发展。三是强化政策保险御风险。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坝区经济效益和防灾减灾能力,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激发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等风险的能力。坝区由企业为主体的引导企业购买农业保险,由合作社和农户经营的由政府出资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确保坝区发展的产业应保尽保。(陶明 项涛)
点击查看人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