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加强“五个体系”建设 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0年01月14日14:05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2019年以来,关岭自治县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安排部署,持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强化工作落实,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各类资源,配齐安置点各项基础设施。关岭改扩建学校5所,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入学学位3168个;14个安置点中除4个在集镇的安置点由卫生院负责之外,其余10个安置点均设立相应的医务室,为搬迁群众提供就近就地医疗服务;在各安置点设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图书室、儿童之家等完善安置点社区功能,提升社区城市基本服务水平,为搬迁群众提供便利优质服务。目前,该自治县已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0040人户籍迁移,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持续开展安置点低保评议工作,已完成2016年、2017年度搬迁贫困群众11938人一次性临时救助兑现,2018年度搬迁对象临时救助已兑现4716人,剩余的对象正在核实发放中。

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关岭自治县在安置点配备就业和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协管员,为群众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增强群众城市生活适应能力,提升就业技能,同时,引进有实力、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面向安置点搬迁群众招工,解决群众就近就业,结合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多渠道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截至目前,各安置点共开展培训300余次,已培训11466人次,已完成劳动力全员培训;在1000人以上安置点及部分集镇安置点建扶贫车间共计8个,共引进10家企业,解决531余人就近就业;结合村级合作社建设发展,盘活“三块地”,流转山林地2095.2亩;流转耕地6058.58亩,退耕还林3174.66亩,自主经营10929.93亩。

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安置点制定村(居)民公约,推进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社区风尚,创建文明社区;结合各类培训,持续开展搬迁群众感恩教育工作,加强搬迁群众市民化教育,培育市民意识。目前,关岭在县城安置点打造2个“乡愁馆”,在8个城镇安置点配套建设运动场等文体设施,在4个中心村安置点设有文体活动室,在安置点开展文娱活动达200余次。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关岭合理设置管理单元,成立百合街道办事处,县城同康、同心社区由百合街道管辖,其余3个1000人以上安置点及八角岩安置点成立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由原管辖乡镇(街道)进行管辖。同时建立居民自治,在各安置点建立“居委会-网格-楼栋”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安置点居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网格治理作用。三是建立社区治安防控机制。配备相应警务人员,维护社区治安,各城镇安置点已全面覆盖“天网工程”、“雪亮工程”,以人防+技防模式增强安置点社区维稳监管能力。

加强基层党建体系建设。关岭4个中心村安置点结合原村支两委组建情况调整新的村支两委,8个城镇安置点结合搬迁群众实际,成立党小组或党支部,目前搬迁群众中有200余名党员,成立党总支2个,党支部13个。各安置点党组织按有关要求积极推进民主评选,发展新党员,正常开展党组织各项日常工作。(关党轩)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