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洞穴游有著特殊情懷的自駕發燒友張先生,端午節前從貴陽驅車再次奔赴織金縣官寨苗族鄉,沉迷於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的曠世風韻。像張先生這樣經常光顧洞穴的“洞客”,在貴州乃至全國有一大批“粉絲”。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溶洞最多的省份,貴州的洞穴總是以神奇的樣貌吸引游客。人們身置洞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地球的生命偉力,還有自我身心的調整,讓生活更加甘之如飴。
貴州洞穴資源豐富,“中國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地區”這樣的表述,就是最好的說明。權威機構認定的中國南方喀斯特的12個溶洞,貴州就佔了兩席。全國經過考察探險發現的幾十個長度超過10公裡的溶洞中,貴州就佔了三分之二。織金洞、安順龍宮、綏陽雙河洞、大方九洞天、貴陽天河潭等,在自然景觀方面以其獨特的容貌驚艷世人,“中國溶洞之王”“亞洲最長洞穴”“神秘的地下宮殿”等名頭,為貴州的特色洞穴旅游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距織金縣城僅23公裡的織金洞,擁有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等耀眼頭銜,多層次、多系統、多類別、多形態的完整岩溶系統,成就“大”“奇”“全”的溶洞特色。迎賓廳、塔林宮、靈霄殿、十萬大山等景觀,將70余萬平方米的溶洞劃分為12個大廳,是目前世界上洞穴大廳分布密度最大、鐘乳石分布密度最高、類型最豐富、珍稀形態最多的洞穴,位居《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的“中國最美旅游洞穴”榜首,被譽為“中國溶洞之王”。今年春節長假和“五一”小長假,織金洞接待游客分別為6.2萬人次和5.4萬人次,其中“五一”小長假接待省外游客幾乎佔接待總數的一半。
2015年,織金洞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的一份子。在世界旅游溶洞的開發史上,織金洞無疑是一位佼佼者。
有別於織金洞的安靜,以水聞名天下的安順龍宮,億萬年來總是熱熱鬧鬧,流淌不息的地下水左沖右突,潺潺之聲為地下世界賦予更多靈性。龍宮是全世界水旱溶洞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其中核心景區方圓10平方公裡的范圍內,90余個大大小小的水、旱溶洞星羅棋布,曾獲世界吉尼斯紀錄。
龍宮以洞穴和瀑布為主體,中心區的臥龍湖、迎賓洞、龍門飛瀑、龍潭天池、暗湖、蚌殼岩、虎穴洞等景點形態萬千,宛如神話中龍王居住的水晶宮殿。尤其是澄綠如玉的天池之水突然跌落,形成寬25米、高約50米的水牆,白練直垂,驚天動地,蔚為壯觀,“中國地下瀑布之冠”名副其實。
最為神奇的是龍宮觀音洞,2萬多平方米的殿堂都是天然溶洞,32尊人工雕刻佛像與主殿一尊神似觀音的鐘乳石渾然一體。天下名寺何其多,唯有安順龍宮的天然溶洞寺院特行獨立。洞中瀑布與洞中寺院神奇地交織在一起,著名詩人艾青稱其為“大自然的大奇跡”,國畫大師劉海粟譽之“天下奇觀”。龍宮與黃果樹瀑布相距不到50公裡,兩地連成一線已成常態。
位於綏陽縣溫泉鎮的雙河洞,其長度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2019年最新探測長度為257.4公裡,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五長洞,是中國最大的溶洞群,也是世界最長的白雲岩洞穴、世界最大天青石洞穴。這些“最”字,均建立在中法洞穴專家30年聯合科考的基礎之上,躋身“國家地質公園”之列,一點也不意外。
與織金洞和龍宮不同,雙河洞的結構非常復雜,水洞、旱洞並存,已開發的垂直深度超過550米的洞穴,由上中下四層8條主洞、200多條支洞、5條地下河、34個洞口組成,洞挨洞,洞連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套洞,地下裂縫、地下河谷這些地質形態在洞內比比皆是。整個洞穴猶如一個超級迷宮,令人眼花繚亂,被央視譽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館”。而石膏晶花洞,堪稱地質奇觀,堪稱雙河洞的壓卷之作。
梅爾是一位知名詩人,她用詩人的目光來審視洞穴的幽古和雄闊,許多游客通過她的詩歌慕名前往雙河洞,與貴州洞穴達成一段詩意自然風的探險之旅。現在雙河洞“十二背后”這個很有詩意的名字,就與詩人的另類視野相關。“石頭被遺忘/石頭裡長出了另一種石頭/石頭以另一種形式拋棄了自己/石頭,盛開成自己晶瑩的花朵/有時,石頭忘卻了外面的世界……”被詩化的雙河洞,在詩人和游客的心中總有無數想象在纏繞。
對於織金洞、龍宮而言,新近崛起的雙河洞顯然是一個新秀。但在貴州地下,不知還有多少更大、更長、更奇異的洞穴暗藏其中,億萬年演變誕生出來的地質奇觀,當它們與人發生親近的關系,洞穴探險游的當代故事就變得科幻起來。
溶洞,正不斷豐富著貴州的旅游版圖。(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陸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