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時節,看見徐林時,他和妻子張梅正在蔬菜地裡移栽蓮花白秧苗。知道來意后,衣著簡朴、滿臉黝黑、身體敦實健壯的庄稼漢子爽朗地笑了:“成天和泥巴打交道,我也沒想到會得到貴陽的表彰,非常榮幸。”
徐林是清鎮市站街鎮坪子村水淹壩組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從事蔬菜種植近20年,帶動當地和周邊的龍源、高堡、高樂、毛家寨等村寨近600戶農戶種植白菜、蘿卜、生菜、蓮花白、棒豆、辣椒、牛心菜、小瓜等8個品種的蔬菜5000多畝,每年向市民餐桌供應新鮮蔬菜2000多萬公斤,總收入達1600多萬元,帶富了一方百姓。
徐林查看蔬菜育苗情況。
前不久,在貴陽市、貴安新區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徐林榮獲得了“貴陽市、貴安新區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小時候,徐林一家6人,家庭困難。18歲那年,徐林隻身前往浙江,在一家鐵合金廠從事鍍金工作。后來,又輾轉多地務工。
2003年,徐林回到村裡,跟著村民張友貴學種菜。他在自家的10畝責任地上種植。短短3個月,共收獲蔬菜4萬多公斤。徐林趕著馬車,將蔬菜拖到站街鎮、貴州化肥廠、清鎮城區等地售賣。一季蔬菜賣完,徐林收入7.2萬多元。扣除各項成本后,純收入5萬多元。
此后,徐林逐步擴大種植面積。最多的時候,徐林個人的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00多畝,每年解決村民就近務工5000多人次,支付的勞務工資達30多萬元。
經濟寬余了,徐林和妻子張梅商量,決定推倒低矮狹窄的老房子,建起了一棟小洋樓。不僅改善居住條件,徐林還先后購買了三輪摩托車、輕卡貨車、面包車,方便售賣蔬菜時,根據裝載量駕駛不同的車輛運輸,節約成本。
看見徐林種蔬菜有了好的收益,村民們都上門請教種植技術。徐林也樂意教大家種菜、賣菜,把村民引入市場。
水淹壩組村民陳洪貴一家7口人,娃娃讀書,經濟負擔重。為了幫助陳洪貴,徐林找機會到陳洪貴家竄門,動員他家種蔬菜。
一開始,陳洪貴因為沒有本錢、勞動力少,心裡有些猶豫。徐林鼓勵他說:“整,不要怕。犁土的機器,用我家的。差錢,我借給你。賣菜的時候,就用我家的三輪車拖去賣。勞動力少,我也可以幫些忙。”
就這樣,徐林將6000元借給陳洪貴家做本錢,還給他家拖來了1萬多公斤雞糞。當季,陳洪貴家種了16畝白菜。3個月后,白菜大量上市。徐林就用自己的三輪車幫他家運蔬菜,還帶著陳洪貴去賣菜。一來二往,陳洪貴逐步摸清了賣菜的“門道”,就自己用徐林的三輪車拖菜去賣。一季蔬菜賣完,陳洪貴家收入10多萬元。
徐林和妻子張梅查看白菜生長情況。
一直以來,徐林堅持無公害有機種植,出土的蔬菜新鮮、安全,沒有農藥殘留,加之他良好的信譽,在貴陽五裡沖批發市場和石板農產品物流園,坪子村蔬菜出了名,吸引了眾多蔬菜批發商駕駛貨車,到坪子村收購。
近年來,坪子村及周邊村寨的5000多畝蔬菜,每天可解決周邊100多名村民的就近就業,每人每天勞務收入80元,除此之外蔬菜種植戶還提供中餐。
在徐林的帶動下,坪子村和周邊村寨的群眾,通過蔬菜種植過上了幸福生活。徐林說,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道路上,他將一如既往地發揮“領頭羊”作用,與鄉親們一起,依靠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圖/文 耀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