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岑鞏:一株野生黃精與一個村的“嬗變”

2021年05月24日15:45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岑鞏縣凱本鎮凱府村,野生黃精種植戶在除草。
岑鞏縣凱本鎮凱府村,野生黃精種植戶在除草。

雨后,密林層疊的貴州省岑鞏縣凱本鎮凱府村朗梅組格外清新,群山掩映下的片片野生黃精種植基地郁郁蔥蔥。伴著陣陣清脆悅耳的鳥鳴聲,農人們拽起一簇簇蓬生的雜草,一株株黃精生機煥發。

一條進村毛毛路,一條難逾的湖溪河。5年前,不便的交通,曾將凱府人的“出路”和“財路”阻斷在了大山深處,全村是凱本鎮的產業“空殼村”和經濟落后村。

荒山坡變“綠色寶庫”,窮山溝變產業強村。這,是一株野生黃精和一群勤勞的“銀發族”在好政策的“加碼”助力下共同奏響的一曲生態資源“變現”“命運交響曲”。

路通業興 “山中寶”變“致富寶”

“凱府一河隔兩坡,出行肩挑背又馱,最愁春夏河水漲,讀書娃娃難過河。”  凱府村地處武陵山余脈,境內群山綿延,山高谷深,湖溪河將全村一分為二,全村8個村民小組年年遭受著洪災的威脅。

“稍微下點雨就上不來。 ”村民騰召前居住的朗梅組位於半山腰上,曾經,下雨天也是出行的“攔路虎”。

凱府村森林覆蓋面積78%,這裡氣候溫潤,土質肥沃疏鬆,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野生黃精資源。黃精,又名“老虎姜”“爪子參”,是一種藥食同源的中藥材,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等功效。

“以前給別人干一天活才5塊錢,而我們一天能在山上挖四五十斤野生黃精來賣,四五毛錢一斤,一天有20多元的收入。”靠著大自然的饋贈,騰召前熬過一個個苦日子,也銘記了一個個心酸過往。“天亮出發,天黑才回到家。”騰召前說,以前的冬天,一到趕集日,就挑著100多斤野生黃精到集鎮上去賣,換來的錢又買來肥料挑回家,一天有五六個小時在路上,來回需要走20多公裡的山路。

種烤煙、養山羊、養石蛙、外出務工。騰召前不斷地和命運較量著,卻始終找不到一條就地生財的好出路 。

借助脫貧攻堅的春風,2016年以來,凱府村舊貌換新顏:水泥路穿村而過,連通各家各戶﹔三座橋凌駕湖溪河上,出行暢通無阻﹔一盞盞路燈,不僅點亮了漆黑的夜空,也為騰召前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路好了,肥料可以用車送到家,老板都是上門來收購野生黃精。”2016年,54歲的藤召前,將從深山挖來的野生黃精移栽到田間地頭進行家種。從3畝黃精種植3年收入五六萬元,到一畝黃精種植四年收入六萬元。現在,已經掌握了種子繁殖、育苗移栽、田間管理、防治病害等操作流程和技術要點的藤召前,野生黃精種植面積已經從2016年的3畝增加到了50畝,真正將“山中寶”變成了“致富寶”。

通過發展野生黃精產業,騰召前家已在縣城買了商品房,並帶動朗梅組90%以上的人家種植野生黃精340畝,其中套種油茶260畝,產業已成為了鄉村振興的“硬核”支撐。

黨員當“頭雁”  撂荒地“點綠成金”

“我的12畝野生黃精有7畝是開墾荒山種植的,有4畝地明年就種滿四年了,可以賣錢了。 ”除草、施肥、管護......一年四季都在黃精基地忙活,眼見著自家昔日的低丘荒山“點綠成金”,77歲的周明忠累並快樂著。

深山黃精變產業“黃金”,撂荒地變“聚寶盆”。如今的變化,也有村委會副主任、黨員文散忠的一份功勞。

文散忠是村裡將野生黃精從深山“老家”搬到田間“新宅”的產業帶頭人之一。經過5年的摸索實踐,文散忠已經從野生黃精種植的“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成為了帶動全村野生黃精產業發展的“領路人”和“操盤手”。

“我們的野生黃精種植分散,大家換工互助、技術共享、統一銷路,管理好了,一般栽種四年后,一畝地有四五萬塊錢的收益。”文散忠說,野生黃精經過培育家種后產量高、品質好,為了讓村裡的野生黃精產業不“卡”在銷路上,我們村裡和政府積極配合把銷路找好,目前全村種植的野生黃精供不應求,今年村裡又增加了100多畝。

“種野生黃精比種任何農作物都劃算,我們隻管一門心思做好產業管理。” 周明忠說,現在村裡交通方便,發展產業技術有人帶、銷路有人找、收購上門來,我們自己也要更加勤勞努力,今后的生活才會更好更幸福。

頭雁引領,群雁翔集。現在勤勞致富在全村蔚然成風,村裡50歲以上的老年人一年四季都忙碌在田間地頭,用辛勞的汗水將一個個荒田荒土澆灌成了“綠色提款機”。全村形成了年輕人外出務工賺“快錢”、老年人在家管理產業撬動“夕陽經濟”、老少攜手共譜“致富曲”的良好氛圍。

按照“黨支部+村合作社+農戶”模式,目前,凱府村以朗梅組為野生黃精種植核心區,開挖荒地100多畝,全村共發展黃精400畝,涉及農戶70戶,全村帶動發展種桑養蠶400余畝,雜稻制種200畝,油茶300畝,獼猴桃80畝,全村實現了產業到戶全覆蓋,走出了一條品種多元、特色鮮明、規模效益增長的綠富雙贏之路。

感恩奮進 自力更生報黨恩

“無論是修橋還是修路,村民們不僅主動幫忙搬運材料,還准備豐盛的飯菜,感謝路橋工人們的辛苦付出。”在凱府村短暫駐村1年多,岑鞏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秦小波對村民們感黨恩、報黨情、跟黨走的朴素優良品質印象深刻。

“沒想到做一點小事都能讓這裡的老百姓如此感恩。”駐村期間,秦小波經常上門宣傳政策、為群眾答疑解惑、幫老百姓做農活,並動員11戶野生黃精種植戶抱團成立微型企業,幫他們申請到了“3個15萬”政策扶持。而老百姓帶給他的感動讓他終生難忘。

“去年,朗梅組全寨人為我們鎮村干部准備了四桌‘同心飯’。”秦小波說,當時干部群眾共40多人,大家一同做飯炒菜,共進晚餐,有說有笑,其樂融融。飯后,村民們踏著寬闊平整的水泥路,齊聲唱起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伴著嘹亮而激昂的歌聲,村民們將我們送到了山腳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 夜幕降臨,幸福歌聲久久縈繞在幽深的山谷,回蕩在凱府村的朗朗夜空。雄壯的音律如同催征的戰鼓,鞭策著黨員干部們不忘初心,繼續砥礪前行。

“我們打算深入挖掘旅游資源,依托哮天龍、蓮花洞等自然景觀,以朗梅組和龍坑組產業基地為中心,以棉花灣紅色革命遺跡為內涵,把自然山水、農業產業、文化內涵融入旅游景點建設,積極推進產業發展與旅游開發相融合、互促進,實現‘農村變景區,農業變景點,農民是導游’的美好願景。”談起村裡的發展規劃,凱府村黨支部書記楊政華胸有成竹、信心滿懷。(圖/文 周燕 陳昆) 

(責編:潘佳倩(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