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秧苗的距離太遠太近都不行,兩到三米的距離是最適宜的。”
5月中旬是普安縣青山鎮德依壩區稻秧苗移栽的關鍵時節,該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人員送技術上門,手把手傳授機器拋秧技術要領,助力農業生產。
德依壩區面積近600畝,是一個綜合種植養殖示范區,由於面積大,採用傳統種植方法不僅生產成本高且移栽速度慢。從去年開始,農業部門逐步幫助壩區從育苗到移栽都引進了新技術、新設備,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
“壩區引進了拋秧機、插秧機以及大型的水田耕整機等設備,農技人員傳授使用方法,通過去年初步試驗,效果比較明顯。”普安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譙樹黔說。
“有人配合的話,一台機子一天可以拋20多畝。”正在拋秧的村民金武鵬說。
解決了生產成本和進度的問題后,普安縣農業部門又將該項目列為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補助項目,實施稻魚、稻蝦、稻鴨的生態綜合種養技術模式,在施肥、植保防疫方面提供技術支持。
“稻田翻犁后,在沉澱田的時候,就要把這個配方施肥施下去,間隔12個小時或20個小時再進行拋秧,因為還要養魚養蝦養鴨,所以后期不打藥、不施肥,一開始就一次性施足底肥。”譙樹黔說。
在農業部門的技術指導下,壩區的種子、育苗問題也同步得到解決,推廣的綜合種養模式既減少農業污染,又實現農業贈技、農田減“肥”、農業增效。
“資金幫扶、人員到位、技術指導這三樣是做農業的重點,這些農業部門都解決了,去年壩區畝產值達到1.1萬元。今年力爭畝產值突破1.4萬元。”青山鎮德依壩區項目負責人姜芳說。
今年,普安縣農業部門計劃建設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展示基地4個,基層農技人員業務能力提升培訓80人,培育農業科技示范主體36個以上,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核心,以高質量發展為中心,以科技助推農業發展為重點,緊緊圍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實際需要,通過強化科技創新、構建高效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藏糧於技,接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實行輕型農業一切農機化可以節約成本、節約勞動力,明年要推廣到全縣的大壩區,把新的農業技術運用到田間地角。”譙樹黔說。(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義 通訊員 謝紅梅 陳正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