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不負“追夢人”

2021年05月14日08:18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田勇

“創業”是一個自帶魔力的詞匯,它就像一張試紙,敏銳地考驗著置身其中的每一個人。

三年時間,返鄉創業的德江縣泉口鎮水塘村村民何鬆和田穩,讓村裡落寞的茶產業重喚生機,成為茶山上的“追夢人”。

“今年,全村有近400畝茶樹投產,預計可收入60萬元。”近日,在水塘村,一片片迎風擺舞的黃金芽茶把山野染得金黃,何鬆和田穩帶著村民們進入了忙碌的採摘季。

水塘村地處黔東北武陵山區,平均海拔1300米,氣候高寒,高山雲霧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然而,過去在這裡,氣候高寒和雲蒸霧繞卻是制約發展的“痛點”。

“山高坡陡,凝凍期長,相比低海拔地區而言,這裡的春天總是來得慢半拍,糧食生產不具優勢。”田穩說,土地大多在半山腰,祖祖輩輩都是地裡刨食,過著窮日子。

“走出去才有希望。”后來,不甘貧困的年輕人紛紛選擇下山另謀出路。田穩也放下鋤頭,去了中國“白茶之鄉”浙江安吉打工。

打工的日子,田穩和村裡的幾位伙伴發現,當地人幾乎家家戶戶都因茶而富,所見所聞讓他們陷入思考。

“都說高山雲霧出好茶,老家不就是有這樣的環境嗎?”幾番思考,田穩和同村村民何大學、田子進等一拍即合,決定回家種茶。

2015年,借著政府免費發放茶苗的東風,田穩、何大學、田子進等人成了水塘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他們的帶領下,500畝黃金芽茶自此落戶水塘村,全村50戶人參與發展。

然而,茶葉雖好,樹難栽。

“碰到什麼都是新問題。”田穩說,種植技術落后、后續管理不善、大家各自為營…….種種因素疊加,不到兩年時間茶葉便損失大半,起初興致勃勃種茶的村民陸續開始打退堂鼓。

產業發展,人才是關鍵。

為此,泉口鎮通過思想引導、技能培訓、創業扶持等方法,讓有思想敢擔當的農村人才回鄉創業。

“家鄉有需要,我也不妨換種活法。”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鼓勵下,2018年,高中畢業后在外務工的何鬆決定回家創業,接續茶葉路。

“一個20歲出頭的小伙子,能安心留在這山旮旯做好茶產業?”起初,水塘村的村民們都在心裡犯嘀咕。

聽聞何鬆剛回村,就要承包已有茶山和動員村民們開墾荒山種茶,父親何大學內心也在打鼓。“不在外面好好上班,非要回來倒騰茶山,萬一虧了,咋辦?”作為也做過茶山夢的人之一,何大學明白這條路不好走。

其實,何鬆也明白父親和村民們心裡的顧慮。“放心,你把咱家60畝茶園交給我先做試驗,等明年看。”何鬆說。見兒子斗志滿滿,何大學也不忍再潑冷水。

接管父親的茶山后,何鬆邀請田穩共同組建了民源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還動員村裡種茶散戶把失管茶園承包給合作社統一經營,除了何鬆自家的60畝外,水塘村157畝無人牽頭的失管茶園也進入了精細化的管護狀態。

為了更好地種植茶葉,何鬆一邊與安吉的種植大戶對接,邀請技術人員到村指導,一邊主動報名到省農科院參加茶葉種植培訓,學習科學種植技術。

“不是水塘不適合種茶,主要問題還是出在管護上。”通過學習,何鬆總結,管護茶葉要像照顧孩子一樣,不能太溺愛,也不能太放任,每個時間段都要有科學的措施,不能用種庄稼那一套思維和辦法。

“茶苗土壤鬆土需進行兩次,第一次在春茶結束后進行,第二次在夏秋茶期間,鬆土深度為10厘米……”何鬆說,按照新的管護方式,水塘村的茶葉一天天迎著陽光抽芽而出,長勢日漸喜人。

2019年,為盤活村裡的茶產業,駐村工作隊積極為合作社爭取了30多萬元產業發展基金,為茶產業發展注入資金力量。

同年,水塘村新茶試採,在鎮政府的積極對接下,水塘村的黃金芽茶青被德江永志生態茶葉有限公司以每公斤300元的價格全部收購。當年,可採摘的70多畝茶園下樹600公斤茶青,產值近18萬元。

“冬天,山上的冰雪能凍死小虫,不僅省了部分買肥料和殺虫劑的費用,還保証了茶品質,晚出的茶青更是茶市上備受青睞的‘香餑餑’。”何鬆說。

如今,通過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務工等形式,該合作社帶動大家把茶產業和土地資源盤活了。目前,水塘村茶園面積達800多畝,發展茶葉的農戶近60戶。

“今年,單靠賣茶青,茶園面積小的農戶可收入5000元,多的可達4萬元。”何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奮進的時代,我們有信心,能繼續帶領村民們種茶致富,闊步鄉村振興。

(責編:唐杰(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