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前光村。貴州省公路局供圖
2019年,玉屏縣前光村被列為貴州省鄉村振興示范村,消息傳來,村民們一片歡呼,個個干勁十足。
回望過去。2014年,前光村全村耕地面積2700畝,全村330戶1270人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貧困戶,地廣人稀,干旱少雨讓村裡大部分土地撂荒,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小孩在家守著土地過活。
一個貧困村,是如何變身為貴州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呢?
村民採收蔬菜。貴州省公路局供圖
2014年,貴州省公路局玉屏公路管理段被指定幫扶朱家場鎮前光村,拉開了前光村三年整村脫貧的序幕。在時任第一書記的嚴循勇的帶領下,駐村工作隊在通過創新“黨建+扶貧”模式,並投入資金20余萬元,協助落實前光村黨員活動中心建設,完善了陣地建設及體育廣場建設,激發了黨員群眾干事熱情,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向貧發起沖鋒。
產業是脫貧的基礎,產業不穩、不強,前光村3000多人脫貧奔小康的願望就難以實現。在駐村工作隊及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前光村第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玉屏前光黃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火線成立,並發展決定黃桃產業。
黃桃耐旱,經濟附加值高,是前光村旱地發展產業的最優選擇。合作社流轉了村裡大部分干旱的土地全部種植黃桃,村民們不僅得到流轉費,每月還能得到務工工資2000元左右,並帶動村民自己種植黃桃。
“我還自己種了10余畝,現在我又發展養殖,日子幸福著呢。”前光村務工返鄉發展的建檔立卡戶劉高政告訴記者,現在村裡600畝黃桃都挂果了。2017年,前光村還舉辦了玉屏縣第一屆“黃桃節”,讓村裡的黃桃名聲遠揚。
不只是黃桃。玉屏縣是“中國油茶之鄉”,前光村一直以來都有種植油茶的傳統,但都只是村民的自發行為,“種植散、規模小、品質低”等特點這一地方特色產業價值一直低迷。
前光村黃桃種植基地。楊路勝攝
2019年,駐村工作組與村兩委商議,要為前光村創造更多的致富門路,把油茶品牌做出來。說干就干,2019年下半年,前光村提前謀劃,從集中連片的土地入手,一家一戶做通群眾思想工作,又抓住玉屏縣油茶種植發展政策,把400畝撂荒地全部流轉下來種植了油茶。兩年多來,前光村油茶種植面積擴大到2000畝,按照3:3:3:1的模式(縣平台公司30%+鎮政府30%+農戶30%+村集體10%),利益聯結農戶與村集體,盛產后村集體每年可增收24萬余元。
“按照既定的分紅模式,油茶獲產后,村民可以得到30%的收益,而村集體則得到10%,這樣不僅讓群眾有了穩定的收入,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前光村黨支部書記萬建華介紹,現在我們村的群眾積極性都很高,貧困戶都已經變身油茶種植大戶了,帶動示范效應明顯。
蔬菜基地(芥菜)。貴州省公路局供圖
2020年,前光村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通過低產經濟林改造及“四旁”種植,增加油茶種植面積300余畝,全力打造了朱家場鎮“油茶示范基地”。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壩區資源顯得尤為珍貴,在產業布局上,貴州更是將壩區短平快產業的主要區域。前光村壩區種植蔬菜200余畝,但苦於無固定的銷路,每年爛在地裡的蔬菜多達幾百噸,給村民帶來巨大的損失。
在前光村,村民正在採收豇豆。貴州省公路局供圖
2019年,前光村駐村工作隊與村支兩委通過調研考察,確定蔬菜深加工發展路線,引進了貴州明渝菜業食品有限公司,並爭取到資金50萬元,支持蔬菜加工項目,採取訂單種植模式,讓群眾能夠快樂種植、無憂種植。
加工廠的建成讓前光村蔬菜種植有了底氣,經過加工的蔬菜已經銷往貴陽、懷化、遵義等地,蔬菜供不應求,玉屏縣審時度勢,在朱家場鎮的其余6個壩區發展了1500余畝蔬菜,把朱家場鎮打造成重要的蔬菜保供基地。
蔬菜加工產品發貨。貴州省公路局供圖
2017年,前光村脫貧出列,2018年7月通過國務院第三方現場評估,以“零漏評、零錯退”的成績精彩出列。如今,在種植業上,前光村精品水果產業、油茶產業、蔬菜產業“三翼齊飛”,加上年產2000頭的生豬養殖產業,前光村已經筑牢了產業基石,正穩步鄉村振興的道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