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黨史 行貴州·天眼記者帶你打卡 | 探訪婁山關

2021年04月14日09:31  來源:貴州日報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在前去探訪婁山關的路上,我們一直很好奇,到底是怎樣的一座山會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又是怎樣的場景會讓毛澤東同志當年詠出這樣磅礡的詩句來?從遵義市區驅車一小時后,我們來到位於匯川區板橋鎮的婁山關,開始這段探訪之旅。

踏著青石板山路登上觀景平台,遠望四周,山峰聳立,地勢陡峭,中間兩座山峰相連,形成一道狹窄的隘口。其東側為懸崖絕壁,西側則是高山峻嶺,清晨的雲霧纏繞在千峰萬仞間,直面清風便能感受到婁山關的磅礡之勢。觀景平台所在地實為小尖山山頂,山頂現仍然留有碉堡殘痕,石碑上鐫刻著“遵義戰役·婁山關小尖山遺址”,撫碑望眾山,不得不讓人感嘆峰之雄奇,山之偉岸。但到達觀景台並不是這趟旅途的終點,隨行的解說員告訴我們,“想要識得婁山關‘真面目’,光感受氣勢是遠遠不夠的,還有許多值得用心觸摸的地方。”

跟著解說員的腳步,我們從小尖山走到長空橋,再從長空橋走到摩崖石刻,經過了有《憶秦峨·婁山關》中“長空雁叫霜晨月”詩詞意境的雁鳴塔,那是景區結合中國古代建筑亭、台、樓、閣、塔等標准新建了婁山十景之一,也看過了位於大婁山脈中段的西風台,那裡是觀雲海、聽鬆濤、賞夕陽的好地方,這些雅致的建筑為婁山關增添了幾抹詩詞的朦朧之美。四月的婁山關煥發出勃勃生機,山間的叢林裡新綠茂密,沿途的花兒也綻放開來,有寧靜祥和之美。但美麗的春景似乎並不唱“主角”,這裡發生的故事和走出去的人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婁山關地勢險要,歷來乃兵家必爭之地。1935年1月,為確保主力部隊在遵義的休整以及遵義會議的安全召開,中央紅軍首次奪取了婁山關。會議過后,因土城一戰受挫,毛主席當機立斷,一渡赤水,放棄與紅四方面軍會合,擺脫國民黨軍圍追堵截,由雲南扎西轉頭東進,二渡赤水,重新向遵義進軍。途中紅軍再奪婁山關,二進遵義城,共殲敵兩個師、八個團,俘敵3000余人,取得了長征以來首次大捷。

86年過去,如今的婁山關硝煙不再,但紅軍戰斗過的戰壕、留下的彈坑仍舊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和那些不屈不撓的英雄。在瞻仰紅軍戰斗紀念碑時,我們認識到一位名為鐘赤兵的勇士。1935年,21歲的鐘赤兵任紅三軍團十二團團政委,在攻打婁山關的戰役中,他的右腿負了重傷,血如泉涌,卻仍堅持指揮戰斗,奮力拼殺。因沒有及時救治,他被子彈擊中的腿骨在戰斗中扭碎了,不得已隻能進行截肢手術。后來由於傷口不斷感染、惡化,短短半個月內,在沒有麻醉藥品的醫療條件下,他經歷了三次常人難以想象的截肢,可就算這樣,他仍拒絕了部隊希望他留在當地養傷的請求,懷著對革命堅定的信仰,鐘赤兵僅靠一條腿便走完了漫漫長征路。

聽完英雄的事跡,我們感動不已,也感受到“用心觸摸”的意義所在。婁山關陡峭險峻,但總有人為了堅定的信仰可以爬過陡坡、踏過泥濘,向著光明奔赴而去。關山萬千重,山高人為峰,如鐵的雄關、如鐵的征程,終究會在如鐵的意志、如鐵的精神面前化為坦途。“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看著眼前直指蒼穹的紀念碑,這兩句詩變得清晰生動,在我們的腦海中越發明亮起來。在風雨如磐的長征路上,崇高堅定的理想信念,激勵和指引著紅軍越過一個個“婁山關”,如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人們也將越千山、過萬水,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參觀完婁山關景點,我們在下山的路途中經過一片樹林,解說員告訴我們這些樹還很“年輕”,是上個世紀70年代種下的。有趣的是,那些樹整齊劃一、成行成列並排著,看上去高大挺立,“正直”不已,就像安守在婁山關的英雄們一樣,默默護送著下山的人。(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曹雯 趙相康 向秋樾)

(責編:吳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