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遵義日報消息:4月14日,遵義日報發布《從“往南飛”到“鳳還巢”》,內容如下:
“殺廣”,這是正安縣70后、80后耳熟能詳的兩個字,意為去廣東打工。用“殺”字來代替方言音,或許看著有些殺氣騰騰,但對於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外出務工的正安人來說,這個字確也能表現出他們離開家鄉到廣東去拼搏的精神。
1987年,正安開啟了全國有組織外出務工的先河,“三百娘子軍南下番禺”轟動一時。從那時起,正安人為了更美好的生活,開始攜親帶友“往南飛”,走出去的人也從300人逐漸擴大到了20多萬人的勞務大軍。
1997年夏天,出生在安場鎮解放村的鄭傳玖也成了其中的一員。這個70后山裡娃,初中剛畢業,就匯入了滾滾的南下務工潮,因為聽說在那裡一個月掙的錢,比在家鄉土裡刨一年掙得還多。
“人生地不熟,又沒有技術,隻能干體力活。”如今,回想剛到廣州時的情景,鄭傳玖感觸頗深,“建筑工地上干過苦力,打過零工,在廣州碼頭一干就是幾年。”
“殺廣”,還是得有點拼的勁頭才能立足。
2002年,鄭傳玖找到三哥鄭傳祥,走進當地一家吉他廠,與吉他結了緣。
從踏進吉他廠開始,鄭傳玖似乎找到了自己一輩子的事業,在“造吉他”上展現了天賦。噴漆、打磨、木工……各個車間、每道工序,他都拿捏精准,慢慢地從一個基礎工走上了管理崗位,一個月能拿到5000多元工資,這在當時已是不錯的收入。
掌握了吉他生產的工藝、有了一定積蓄后,鄭傳玖兄弟倆萌生了自己單干的想法。
說干就干,2007年,兄弟倆和同鄉親朋好友,湊足資金就開始租廠房、購設備。創業初期,幾人既當老板又當工人,創立了“廣州神曲樂器”。
但是,萬事開頭難。單純想著造吉他、賣吉他,可造什麼吉他、賣給誰?這群山裡走出來的庄稼漢面面相覷。
年長的鄭傳祥比較穩重,提議先做出樣品,他帶頭出去找客商。終於在朋友介紹下,接到了第一份200把吉他的訂單。大家熱情高漲,加班加點趕工。可等客人驗貨時,隻拿走了七八十把。第一次生產經驗不足,貨確實存在質量問題。那天,兄弟倆把不合格的吉他付之一炬……
2008年,兄弟倆接到了美國一家吉他廠上萬把的大訂單。可是,金融危機卻讓這家美國吉他廠倒閉,生產的吉他成了壓倉貨……
一邊到處托人幾十把、上百把的處理庫存,一邊不斷尋找出路。最后,在朋友指引下,兄弟倆決定參加上海的樂器展。
2008年10月,鄭傳玖帶著精選的樣品到上海“碰運氣”。由於吉他不錯的品質,一下就被巴西的一家品牌吉他“塔吉瑪”相中。從此,廠子活了起來,后續訂單源源不斷,美國的“芬達”也看上“神曲”,主動尋求合作,“廣州神曲”進入了穩定發展期。
從零開始,初中畢業的“山裡娃”用“做好產品”這“一招鮮”創出了門路,他們用一顆敢想肯干的心闖出了一片天。
2012年,正安也亟需改變,面對貧困這個“攔路虎”,正安人絞盡腦汁。
“必須要從短板著手!”時任正安縣人民政府縣長的鄧兆桃提出了發展的思路,工業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要改變幾乎零基礎的正安工業,談何容易?
一番調研下來,發現正安有5萬多人在外從事吉他行業,還有許多人有自己的廠。從這時起,“鳳還巢”工程啟動,引鄉友回鄉建廠成為當時正安縣招商引資的重點。
可是,要搬出順風順水的廣州,回到山裡造吉他,聞所未聞且前途未卜。
廠房,縣裡建,可以先免費用著﹔政策、服務,法律范圍內全部兌現。光有“好處”,依然不行,最終還是要擊中鄭傳玖的“軟肋”,還是要動之以情。
“家鄉情結,是我回鄉再創業的主要原因之一。”談及當初回鄉,鄭傳玖肯定地說。
2013年,鄭傳玖把工廠搬回了正安。此時開始,正安吉他產業突破了大山的阻隔,迅速成長起來。
現在,正安吉他產業園已入駐吉他企業98家,形成了生產、銷售、物流、培訓、箱包等閉合的產業鏈。2020年生產吉他600萬把,佔據全國產銷額的五分之一、全球的七分之一,是目前全國乃至全球最集聚、最規范、最大的吉他生產基地。帶動就業1.5萬余人,解決了1374個貧困人口就業,有效保障了6690人穩定脫貧。
一群人,兜兜轉轉,帶著產業回到家鄉,落地生根。一把吉他,從海濱走進大山,奏響美麗樂章。
回首看,人和琴在廣東結緣﹔現在看,正安和廣東因為琴而結緣。
正安養育了這一群人,廣東培育了這一群人。
今年4月6日,在珠海市·遵義市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交流座談會上明確,廣東省珠海市與遵義市確立結對協作關系,明確珠海市橫琴新區與正安縣、桐梓縣結對幫扶。
其實,從34年前開始,彼之所需,吾之所有,造就了一個勞務輸出大縣和“無中生有”的大山裡的吉他奇跡。
今天,正安縣已突破了交通區位落后的瓶頸,北至重慶車程已縮短至兩小時。當下的正安正在實施系列有效舉措,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快速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除需要正安自身努力外,還需要更多的產業、技術和人才的支持與幫助。而這些,恰是橫琴新區的優勢。
彼之所有,吾之所需。
隨著橫琴新區與正安縣結對,正安將會與橫琴一起再續這份“山海緣”。 (遵義日報 賈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