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解碼將軍山小學的“紅色基因”

2021年04月02日08:40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分享到:
 
大方縣將軍山小學教學樓。吳貴榮攝
大方縣將軍山小學教學樓。吳貴榮攝

4月1日上午7點40分,在大方縣東關鄉將軍山農發行希望小學,校園裡響起了紅軍集結號,298名身著軍裝的學生迅速向教學樓集中,有序地跑向各自的班級,3分鐘后又響起了沖鋒號,上課正式開始。

“一直以來,我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標准軍號作為學校的鈴聲。”學校校長高良遠說:“比如早晨用起床號、預備鈴用集結號、上課用沖鋒號、早操用出操號、下課和放學用收工號,學生已經形成一種習慣,不論哪種號,聽號聲就知道他們要做什麼。”

這只是該校將紅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表現之一。在校任教19年的老教師趙遠紅介紹,長期以來,學校特別注重學生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始終堅持以傳承紅色文化為主基調,建設了國防文化長廊和紅軍歷史長廊,開設紅色教育思政課,在教育中給學生講紅軍光榮的革命史、輝煌的戰斗史,每日穿紅軍服唱校歌《紅軍小學之歌》和紅歌,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

“學校位於將軍山之役紀念碑下,是當年紅軍二、六兵團蕭克將軍曾經指揮激戰過的地方,蕭克將軍對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始終給予了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除了親自題寫校名外,還准備了相關圖文資料,建立‘將軍山戰役’陳列室。”學校教導主任崔孟舉說:“為了講好將軍山戰役的歷史,我們除了培養學生為志願講解員外,還不定期的邀請寨裡的越戰老兵陳紹如給全校師生上黨課,薪火相傳,讓紅色基因融入師生血脈。”

偏遠的將軍山原本沒有學校,1934年建成通車的畢節地區第一條公路清畢路在這裡穿過。1977年,生長在將軍山下謝家寨的趙吉秀從大方師范學校畢業,以自家房屋做教室,為17個孩子當起了老師,讓紅色基因有了傳承之地。

年復一年,孩子慢慢增多,趙吉秀家裡3間房中的2間都做了教室。趙吉秀向縣政府、縣教育局申請建校。1990年1月,縣裡出資2萬元選址七家田村修建將軍山小學的簡易校舍。2003年5月,從北京調任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貴州分行的李光到將軍山考察。“我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力量,也看到了老區的貧窮落后。”回到省分行,李光向同事們談起將軍山之行的感受,並提議以援建將軍山希望小學為突破口,為改善貧困地區教育承擔一份義務。

這一提議很快得到響應。全省農發行職工踴躍捐款35萬元,農發行總行支持15萬元。2005年春季,將軍山農發行希望小學動工,8月26日正式落成,為將軍山小學新建教學樓、校門、操場、升旗台。農發行省分行機關、省分行營業部等部分職工則對小學100名貧困生結對幫扶,每年資助學費1.6萬元,並招募高校老師或同學志願赴將軍山小學支教,幫助當地老百姓打了一場擊潰愚昧與貧窮的“新戰役”。

2013年10月22日,畢節軍分區敖衛司令員、張平政委率隊進行“重走長征路”拉練活動時宿營將軍山小學,決定軍民共建學校。次年5月簽訂了《軍民共建協議書》,投資10萬元修建了“軍民共建校史館”,從此拉開了軍民共建的序幕。截至目前,畢節軍分區先后投資140余萬元,幫助將軍山小學建設了足球場、購買了紅軍服裝、教學用品和飯桌等設施,為全校師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現在,將軍山小學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由縣教育科技局建設的新教學樓即將建成,學校師生也由組建之初的18名發展到309名,學校旁邊建成了大方縣第一條過境高速鐵路成貴高鐵大方站、大方縣第一條過境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和在建的七星關——大方同城化重點項目同心大道,昔日這片紅軍長征取得戰役勝利的苦寒之地,已規劃為大方縣新城范圍,建成了今朝的村強民富之地。

“革命年代已經遠去,如何讓現在的孩子理解紅色精神是開展紅色教育的關鍵。”學校少工委主任張俐說:“讓孩子們主動了解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不能光靠枯燥的說教。為此,我們每逢清明節、建軍節、建黨日、國慶節等重要紀念日,便組織開展課外實踐和志願服務活動,通過富有趣味性和參與性的主題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體驗中了解革命故事,自覺傳承紅色精神。”(吳貴榮)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