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蒲朝新:

校農合作開新路 產業組團助振興

2021年03月09日08:23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登成 通訊員 惠才賢

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劍河縣柳川鎮柳堡村駐村干部、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輕工化工系學生管理科科長蒲朝新同志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駐村幫扶三年多以來,蒲朝新始終保持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以黨建引領穩民心,校農合作開新路,產業組團助振興,奮力書寫著脫貧攻堅的時代答卷。

青山疊翠,產業興旺,村民幸福,這是如今的柳堡村。但過去,這裡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惡劣,是遠近聞名的“窮窩窩”。

作為駐村干部,蒲朝新到崗第一時間就開展摸排調查工作。針對群眾實際情況,積極號召黨員與貧困戶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並在每月“黨員活動日”進行上門走訪,了解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幫助貧困戶解決生活難題,指導貧困戶提高種植養殖技術,不斷增強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示范帶頭作用。

村宣傳欄、文化牆、村民會議成了蒲朝新的“陣地”,宣傳宣講、張貼標語是他的“武器”。蒲朝新帶頭利用主題黨日活動,宣傳講解黨和省、州、縣有關扶貧政策和各項惠農政策,講述脫貧模范人物故事,提振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柳堡村以種植養殖產業為主,但由於地理和市場因素,1600畝優質水稻和原生態的土豬、土雞等銷量和售價都很低迷。

為了打通銷售渠道,蒲朝新積極聯系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建議以“農戶+學校+食堂”的方式,在學院食堂和教師中推廣柳堡村的優質大米和農副產品。

三年來,通過開展校農訂單合作,柳堡村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無投入資金、無銷售門路”等問題,學院統一收購大米、土豬、土雞、食用菌等農副產品10萬余斤,累計為村民帶來70余萬元的經濟收益,幫助農戶實現了從“米袋子”到“錢袋子”的轉變。

產業發展是擺脫貧困的根本之策,也是鄉村振興的長遠之計。蒲朝新按照“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工則工”的原則,大力探索發展既可富村又可富民的“造血型”產業組團項目。

三年來,蒲朝新先后向派出單位積極爭取資金100余萬元,推動柳堡村的產業發展。以大米為特色資源,建立柳堡高山農產品加工基地,年銷售額達50萬元,為10名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建立柳堡高山酒廠,年釀酒量達3萬斤,年銷售額達40余萬元,解決8名貧困戶就業問題﹔組建“博士服務團隊”,建設2000平方米食用菌栽培基地,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實訓基地,年利潤達16萬元,帶動20名貧困戶實現就業……

同時,蒲朝新還結合職業教育專業優勢和特點,積極聯系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開展服裝制作學習培訓、白酒釀造技能培訓、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等,提高村民技能水平,實現“授人以漁”。

如今的柳堡村,基層黨建不斷增強,基礎設施不斷夯實,產業發展不斷壯大,村民收入不斷提高,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一心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蒲朝新,以自己的真心和干勁,書寫了一份靚麗的脫貧攻堅答卷。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